师:也就是多出一棵树,如果再长一点,35米、40米----
生:最后一棵树还是没有间隔与它对应。多出来了。
师:再长一点呢?
生:还是多出一棵树。
师:现在你能回答为什么棵数总比间隔数多一了吧?
这里,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瞧,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数学中的一一对应思想!这个关键的教学环节利用自定义动画交互,使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变得深入浅出,突破本节课难点。
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下,数学思想能有效提升“植树问题”的课堂教学效率,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打造高效课堂。[2]
二、“植树问题”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有序渗透
(一)契合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植树问题”在教学中可采用排排队、画图、摆小棒、小组竞赛汇报等活动,让学生在数学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对“植树问题”的相关概念理解透彻,进而对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规律理解的深刻。本节课的内容比较适合开展探究活动,因此可以为学生设置画图、摆小棒、填表等直观探究活动,利用多媒体互动技术,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究过程,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及“一一对应、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在解决课本117页例题1时,先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猜测结果,当学生有了自己的猜想后,该如何去验证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深刻的体验从活动探究中来。鼓励学生想办法验证。当学生说出用计算、画图等方法后,引导学生试一试画图:隔5米画一棵,再隔5米画一棵……,一直画到100米!感觉怎样?学生感觉:这样一棵一间隔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烦了,又浪费时间。[3]再引导学生:要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难道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吗?此时可以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假设路长分别是10米、15米、25米、30米,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各需要多少棵树苗呢?(分类过程用一组动画演示出来)接着向学生提出探究要求:以四人为小组单位,先想一想,再用一条线段表示小路画一画,或是用小棒摆一摆来验证一下!小组把画出或摆出的结果填在下发的表格中。
探究阶段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大胆地猜测,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揭示化繁为简的化归思想,既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又渗透了数学的思维方法。然后再提示学生用画图、摆小棒的方式进行验证,给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地空间。同时又指引了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