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9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的教学建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20:3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的教学建议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但真正把新课程改革理念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还有许多困难。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对教师及学生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等方面。围绕地理新课标,地理教材和地理教学方法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是地理学习的基础,教师把这一节教学到位和学生把这一节学习到位是整个地理教学的关键。本文采用多种方法提出几点在“地球的运动”一节教学的建议,有利于教师更深刻的认识“地球的运动”的课程标准;有利于学生更能动的学习“地球的运动”;有利于地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地球的运动;地理教学;问题;建议
“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为了让地理教师更好的进行本节的教学,针对部分问题,笔者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学中教材、地理图册和练习运用的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能灵活运用教材,不生搬硬套。教师在安排学生读图思考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如读图思考: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做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做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在安排学生读图思考这个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地理图册或者地球仪找出答案,而不是教师不停的展示。其他读图思考题也是如此。
为了学生清晰的理解学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地球的运动”一节整体做如下布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昼夜交替和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四季更替和五带。这样的设计呈总—分—总的模式,首先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和公转的基础知识的把握,包括自转和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周期和速度,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做铺垫;其次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中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时差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都分别用理论和现象加以阐释;最后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产生的地理意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四季更替和五带。如此,教师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学生学习容易掌握,能更加逻辑性的把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教学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是基础知识的学校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自主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点。教师应该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新教材。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地理图册的运用。如学生在读地球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地理图册,学生可能会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比较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速度大小。同理,学生在做完教材第16页的活动后,可以通过地理图册第14页上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图,得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练习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如某教师在上“昼夜交替和时差”这节课时,在讲解完地方时和区时后紧接着就是日界线的讲解,而本节课的最后该教师设计了下面的题:
思考:喜欢足球的同学看雅典(24゜E,38゜N)当地时间18点的足球赛实况转播时,上海(121゜E,31゜N)的当地时间应是几点?
这题是复习地方时的练习题,当然放在本节课末尾练习效果没有放在讲解地方时后的练习效果好。因此本节课尾可用如下练习题以复习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000年广东A,36)图13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区为3月21日,
非阴影区为3月22日。读图并回答:(8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20:39:08 | 只看该作者

“地球的运动”一节学生活动的部分较多,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的比较,学生可以先自主学习,再由教师做最后总结;也可以通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完成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地球的运动”一节也多次涉及学生活动的环节。
如活动:按如下步骤画出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①按等间距画三条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太阳直射点所能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纬线。
②在三天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
③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此次活动时,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画,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时间安排是5分钟左右,因为这部分内容在初中的时候初学过,学生应该能自主完成本活动,最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互评,总结出规律。
六、注重过程性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地球的运动”一节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因此过程性评价应重于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而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意义上的学习评价。   
针对教学后的教师的评价问题,在此提出两种建议。一是改变以高考成绩为衡量教师唯一标准的状况。“地球的运动”的新课标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本节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过于重视最后的考试成绩,则会导致教师教学灌输化,学生学习被动,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二是高考的考题,应和新课标匹配,有助于体现学生的自主分析思考能力。
针对学生的评价问题,教师不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学生本节学习的情况,学生的收获不仅有对“地球的运动”的理解,而且有多种能力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资料查询能力、非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能力、纠正错误的能力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20:39:03 | 只看该作者

(1)NA的经度为                     ;
      NB的经度为                     。
(2)这时北京为3月      日      时。
二、教学中学生活动落实体验性目标
在“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中,为了落实体验性教学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师需要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是运动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体会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本节的学习后,组织学生观看和“地球的运动”相关的视频和动画,既让学生感受地球的运动的过程,同时又让整个章节系统起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中提问具有引导性
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引导性。“地球的运动”一节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思考时有时会摸不着头脑,因此清晰的具有引导性的提问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昼夜长短的变化”这部分的小组讨论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今天,昼长和夜长的关系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北半球昼长和夜长的关系分别是?春分至夏至,夏至至秋分,秋分至冬至和冬至至第二年春分,昼长和夜长的变化规律分别是?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和夜长的关系是,且纬度由南向北昼长和夜长各有什么变化?冬半年又是怎样的?最后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规律,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分辨出昼夜长短随季节和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另外也可以以表格填充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此部分内容。表格如下:
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        昼夜长短变化
春分        0°        
        0° 至 23°26′N        
夏至        23°26′N       
        23°26′N  至0°       
秋分        0°       
        0° 至 23°26′S       
冬至        23°26′S       
        23°26′S  至0°        
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北半球)        昼长和夜长的关系        纬度由南向北
                昼长变化        夜长变化
夏半年                       
冬半年                       
四、教学中情景设计接近生活
地球的运动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多结合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时,可以先请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春、夏、秋、冬四季;在讲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时可以列举南北半球的各种生活现象,最后请同学们总结出南北半球的偏转规律;在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可以请学生进入不同季节的情景体会日升日落时间的不同,用生活事实总结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在讲解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时可以让同学们感受早上和中午太阳的方位等。
五、教学中活动时给学生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16: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