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宝轮第三小学 余中庚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然而, 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 这些农民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 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 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 最终形成了农民工(指有子女的父母) 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要真正做到关注“三农”关注农民,不仅需要关注进城农民工生存和生活的现状,也不能忽视了农民下一代扶养和教育问题。农民工流动行为的背后, 暗含着留守儿童赖以生存、生活和成长之环境的剧烈变动。这种变动究竟给留守儿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1、心理健康方面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留守儿童长期远离双亲,他们的家庭教育没有父母指导,而且与父母见面、沟通少,再加上爷辈对孙辈或其他亲戚充满溺爱、迁就的心理,使孩子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导致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上由于家庭教育的断层或缺位,极易产生自卑、孤僻、任性、固执、暴躁等性格缺陷。
2、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怀和及时有效的教育指导,而祖孙辈年龄相差一般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是文盲,因而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承担起对孙辈的教育重任,有些托管的亲戚也很放纵于对孩子的管理,因此只重“养”而不重“教”的现象非常突出,造成学习习惯较差,厌学者较多。
3、抵制坏人坏事影响能力差,犯罪率上升。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监护,多于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禁不起外界的不良诱惑,甚至受坏人教唆走上犯罪道路。
二、留守儿童良好教育的创建
首先,要建立和睦幸福的家庭教育环境。一是亲子之间常沟通。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 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他们在外打工时不忘与孩子沟通交流。有可能面对面接触固然好, 不可能的话, 也该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方式进行联络, 在联系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不要只顾挣钱, 忘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要经常给孩子写信、打电话, 增进情感交流。同时尽可能在农忙或春节时多回家看看孩子。二是选好托管对象。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接触的时间长, 影响大, 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将孩子托付给亲人照管, 不仅要考虑孩子的生活问题, 更要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因此, 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选择有精力和能力照顾他生活和学习的监护人。三是应为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如不要让孩子干过多的家务、农活, 应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 为子女提供一个较为安静、不容易分心的学习环境; 外出前主动与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联系, 委托老师多多管教和关注。在外时时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 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要创设和谐积极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强宣传, 引起社会关注。充分认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发挥媒体的作用, 呼吁社会各方面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进行关注, 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二是社会要热心帮助“留守儿童”, 更不能歧视“留守儿童”。农村基层干部和邻居要关心“留守儿童”, 了解其基本情况, 帮助解决其家庭困难, 以减轻他们的劳动负担。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对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三是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 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 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四是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有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 联合妇联、工会、村委员、学校, 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
再次,要营造切实育人的学校环境。一是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级里的“留守儿童”要关注、鼓励和帮助。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 多关注他们的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 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 及时地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他们的教育, 应以鼓励为主。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 以能共同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二是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 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 要给予惠民、有力的政策环境。一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 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要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决定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规条例细则落到实处, 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二要加快户籍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加快户籍改革, 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分离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 逐渐实现户籍制度改革, 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 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二元经济体制”,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三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 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 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 对“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 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 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这是教育界的一句名言。“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现,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同时协调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