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升能力,用好平台
在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中,书面语(短信)的交流是其它方式无可替代的,因为,它不受时间空间和交流内容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内容较多、电话无法详细表达、家长与孩子不能实时联系和需要反复阅读的交流内容,就需要用短信方式进行交流。学校应积极倡导教师充分运用“校讯通”这一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短信平台,有效进行教师和家长之间沟通,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校讯通”短信平台向家长发送学生的相关信息,将孩子在学校的健康状况、学习成绩、日常表现、考勤情况、品德评语、当天作业、学校的动态和通知等信息直接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让家长在百忙之中也可以轻松掌握孩子的基本动态,及时、方便、全面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有必要,学校可以建立旨在激励教师使用“校讯通”平台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的激励机制,以此促进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上行短信或登陆“校讯通”网站与学校教师进行互动,主动查询学生的各方面情况,随时、随地的向老师询问孩子表现并提出建议。另外,如果家长打电话时孩子未能接上电话,家长也可以通过“校讯通”短信平台给孩子留言,学生在课间休息时间刷卡后可以及时看到亲属给自己的留言信息。莫说是孩子,即使是成年人在孤独、寂寞或失落时,看到亲人和朋友从远方发来问候、关心和鼓励的话语,心里也会觉得暖暖的。
在正常办公时间,教师应使自己时常处于“在线”状态,随时查看家长发来的短信,随时用短信向家长答复询问和反馈信息,将家长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常态化,使远在他乡的家长能够随时掌握孩子的情况,安心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通过“校讯通”短信平台实现家长与教师和孩子间的“零距离”沟通,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整合资源,解决问题
留守儿童在成绩进步时最希望和爸爸妈妈分享喜悦,想让父母在第一时间听到好消息,更期盼父母能能亲眼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听到爸爸妈妈的亲口称赞和鼓励。同时,外出打工的父母无不是求“讯”若渴,迫切需要能“亲眼目睹”孩子的近况。
我校调查情况表明,90%以上的家长迫切需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日常表现和准确获悉学校的相关信息。同样地,对如何更加广泛的开展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并通告给家长,无疑会对教育和培养结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将“校讯通”平台和学校信息网络资源加以整合,在“校讯通”网站上建立“学生成长相册”等窗口,在原来文字短信平台的基础上,设置图片和视频浏览,使交流的信息更加具体生动和有趣,更加易于浏览阅读。教师和学校可以定期制作编辑学生成长的照片、录音和视频等,发布在校园网上,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能让家长通过登录“校讯通”网站浏览“学生成长相册”,看到日思夜想留守在家的孩子,让家长更加具体生动的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身心状况,与教师共同分享孩子身上随时出现的亮点所带来的喜悦。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手机向网站平台发送自己的相关图片、语音和视频等,教师在适当的时间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微机网络教室或其它电脑终端机上浏览、阅读家长发来的留言、图片和视频。目前,我们采用腾讯QQ移动应用平台来实现家长和留守儿童的视频通话,它可以提供免费的多媒体沟通服务,方便家长和教师及学生在移动设备上通过语音、图片、视频等方式轻松交流。这种方式虽然仅限于拥有电脑、智能手机和上网较方便的家长,但通过这种视频通话和“网上团聚”活动收到的效果是明显的,跟父母聊天成了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一些孩子由此变的开朗、活泼,一些孩子不再是整天闷闷不乐和少言寡语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通过视频通话和“网上团聚”能够消除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形成的自卑感和孤独感,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有效解决“情感饥饿”问题。
当然,家长和学校及孩子的视频互传要结合移动3G技术的通讯项目,通过手机与网站平台来实现。随着校园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未来的“校讯通”将不仅仅局限于目前的现状,按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众多的教育信息化产品将融入整体的教育云平台当中。我市从去年开始进行现有的教育网、校园网升级,为无网站的学校提供新一代教育网、校园网、班级网,教师“网络空间”的建设、应用和大量的“校讯通”等校园信息化产品融入使用,将使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同时,调查表明,我校所在地到外打工的家长大多数年青(20——40岁)、有文化,易于接受新事物,易于融入现代生活,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拥有智能手机、经常上网。这些不仅具备了家长与教师和孩子视频互传的条件,也给电讯企业带来了潜力巨大的商机,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和经营方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校园设置“亲情聊天室”,让学生和家长进行视频通话和“网上团聚”将不再是难以企及的奢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