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在推广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10:1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在推广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应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新知识和新观点,并将其渗透到教学中,才能不断适应现代化教育体制发展要求,进而不断完善提升自身专业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师本人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1 培养与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的重要性 1.1 信息化时代教育体制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信息传播。在这个知识信息以几何速度增长的时代,要想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增进适应时代发展的本领。同样,对于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广大教职工来说,更应顺应信息化时代教育体制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家兴盛系于教育,教育兴盛系于教师。因此,广大高校教职工应充分认识、理解学习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能力,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模式,促进教学改革,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对当代教育的要求。如果教师忽视自身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培训,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1.2 信息化能力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然要素  首先,信息化时代使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传统的教育过程中,由于信息资源获取渠道的单一性和单向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绝对权威角色;加之,高校学生的学习模式更多的以主动式学习模式为主,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减少,造成教师与学生间关系疏远。因此,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比较孤立地位。但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的高度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方式已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同样,教师与学生在知识的授予与接受方式等方面都紧密围绕着信息技术,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不仅限于教师,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也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切忌墨守成规、不思进步,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态度谦虚,不断学习、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知识,主动学习思考,通过多种渠道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不断了解学生知识认知方式的需求变化,真正担负起学生良师益友的重要角色。  其次,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不断丰富教学手段。通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生动活跃,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授课质量。教师也可以通过更多渠道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 2 培养与提高高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路径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科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整体性改革,而且可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这对于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应不断探索培养与提高高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方法。第一,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进修的制度,促进教师主动参加培训。为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高校相关职能机构应不断健全相关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及活动。首先,应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储备的必需部分,并纳入高校教师职务升级、职称评聘的考核条件中。其次,在新教师入职前的岗前培训中加入现代信息技术培训项目。最后,在高校的学科建设等各方面规划建设中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在培训内容设置上,不但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培训,更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高校是教育教学、为国家培养输送人才的阵营。因此,高校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设置上应站在不断促进教育改革的高度制定培训计划。高校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的设置应遵循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硬件设备与软件培训相匹配,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融合的原则,才能使该项工作不断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7: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