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开课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案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4 20:1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图、文等各种方式,理解词语意思与古诗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

3.学习古诗遣词、用句的准确与生动,积累优美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学习古诗遣词、用句的准确与生动。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以“楼”导入,体会“楼”的美景

1.出示写楼的诗句,生练读。体会: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忧国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高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别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相思楼”)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赏景楼”)

2.生有感情朗读诗句

3.导入课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河流,来到900多年前,和苏轼一起,欣赏那望湖楼的美景。

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4.生说说对苏轼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写“楼”的古诗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积累古诗作了铺垫,并为望海楼的“楼”境打下伏笔。】

二、走近望湖楼,感受那“楼”畔的风光

1.出示课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生认读,学习生字词。指名生读课文,初次引导有感情。

2.出示图文,生观察,说说看到哪些景物。

3.引导理解课文,生先说说词语意思,再说说课文大意。

4.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三、走进课文,学习遣词用句的独特

1.生讨论:再读课文,你觉得那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2.生汇报,相机指导: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3.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欣赏。】

四、总结课文,融入那“楼”的意境

1.总结: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难的就是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但这一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五、拓展升华,沉醉于那“楼”的风光

1.引导生理解“醉”:不仅是喝酒之微醉,诗人还沉醉于西湖美景中。

2.出示苏轼的文章,伴乐朗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三、四、五)

3.完成作业:

积累古诗:写“楼”与西湖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对苏轼作品的研读,加深了对西湖诗句的了解,再次欣赏了西湖美景,并进一步积累了古诗,起到了举一反三之效。】

【设计反思:这一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的特点出发,引领学生读好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写法,进入诗境,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从而喜欢上古诗。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到了“导”的作用,领着学生入情入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深入,以情入境,以情促读,从而熟读成诵。既理解了古诗,又体会了意境,更积累了古诗,达到了学习古诗的要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12 15: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