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习内容
教师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获取新知。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教师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体现了我们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
《回乡偶书》一课中,学完正文后,由学生从网上自选一首怀乡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学,为学生学习古诗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启发想象,培养创造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躯力,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一位教师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沉在黄河中的铁牛的过程,使学生由衷地感受到怀丙和尚不愧是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索精神,学习中,学生指出了怀丙和尚的做法中有不合理的地方,说:“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将两船泥沙铲到黄河里去,捞八只铁牛需要把16船泥沙铲到黄河,这样做既费事,又可能将河套堵塞。”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议论纷纷,自由讨论,纷纷为怀丙和尚出谋划策,找到了更完善的捞铁牛的方法。这时候,教师请学生将他们想出的好办法输入电脑演示出来,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及时反馈,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材内容,凭借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2]
五、现代信息育技术的恰当运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一)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从感知语言,培养语感做起。
现代信息育技术的恰当运用,便可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将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3]即: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训练语感。语感的训练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
如《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这样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天际…”,在这里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如:“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广阔辽源之感。此时可用课件,通过画面的拉近、拉远,更迭、定格,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表示画面的句子,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使他们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深远、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
(二)在联想、想象能力的训练中,激发美感,渗透美育。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秀文章,如《林海》、《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还有许多生动丰富的语句,诗情画意是一大特色。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林海一碧千里的的壮观,五彩池奇异缤纷的美妙,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
一位教师在讲授《小河》一课时,面对小学二年级年仅7岁的孩子,针对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教师始终注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教师在黑板上随手画出的“小河流水”的简笔画,把“小河”拟人化。教师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而精心制作的描绘小河美景的几幅动画并配乐的精致的电脑课件,色彩明快,仿佛置身其中。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等方法指导朗读。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形成良好的语感创造条件,而且使学生、教师都在欣赏美、赞叹美,受到美的熏陶。
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