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读书笔记 《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读书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9:5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作为赛课,最忌讳“虎头蛇尾”。  

2.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当你无法超越别人时,你完全可以超越你自己,用你对数学课堂独特理解与个性化演绎,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课堂。  

3.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处理要看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结构的处理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即学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吸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获得发展的.                                                  

4.生活化是不能代替数学化的。  

5.挖掘数学内在的文化价值,外化数学本身的文化意义,理应成为数学文化探索的重要旨归。我们应该设法引导学生超越对数学内容外部形体美感的唯一关注,而致力于关注其内在的美誉和谐。这才是数学课上对数学美的正确态度。  

6.一切课堂语言只围绕着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而展开,拒绝无病呻吟的抒情与感怀。  

7.在《圆的认识》一课张老师说:总得留下些什么吧:,很简单,那就是数与形,然后便是数学思考,数学思维,数学思想。  

8、探索与实践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每个人永远都只是在路上。因为,新的问题已经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9.数学文化虽然没有公认的定义,但不管怎样界定,它都指向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思想观念等。  

10.数学的文化性应建立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上。 数学的文化性不是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也不是用其他感官感受到的。数学的抽象性、形式化特点源自数学的思维活动,感受数学文化就必须要通过思维,没有数学思维活动,就不可能感受数学文化。  

11.随堂课中的数学文化,或者说数学味,浸润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随堂课中,充分的展示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也就让学生有机会领悟数学的方法;有机会体会原来数学并不是来自权威和课本,自己也能创造数学;有机会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有机会感受怎样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等等。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形成过程中开展积极地思维活动,随着理解的不断加深跨越纯粹的认知层面,而直抵数学的文化层面,这就体现了鲜明的数学味。因此,教师不应该脱离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去琢磨给课堂加什么文化的东西,怎样体现数学味,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文化品味的流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数学味也就成了课堂的灵魂。                                                 

12.好课如同好茶,都是需要品的。品茶,静心悟道才是至理。品课,莫不是如此。  

13.衡量一节课好不好,不仅要看教师做了什么,更要看因为教师学生能做些什么。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状态和发展程度是评价一节课的最重要指标。        

14.好的教学应该指向并体现在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上。  

15.教师不要自己总当“导游”,而应该把“导游路线”设计的“天机”有意识地泄露给学生,使他们能体验出“导游”是怎么当,从而自己也能尽早成为“导游”。学生成为导游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周边的景致就是激发、诱导学生创造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设计的“天机”与景致的自然融合。  

16.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应该腾出另一只手,更多的去研究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  

17.数学教学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低级层次是介绍数学概念,陈述数学规则,指出解题的程式和套路,以便通过考试。高级层次是着眼于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考,经由思维训练,获得数学美的享受。    

18.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其所折射出的精确、抽象、公理化的思维方式,务实求真的理性精神,不断超越及自我否定的创新气度以及简洁、对称、和谐、秩序等独特美感的敏锐洞察等,却是其他所有文化门类中所鲜有的。而这正是数学所内涵的更为丰富、广远的文化价值,也是我们的教学实践在彰显了数学的工具价值之后,更需着力开掘的文化宝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14: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