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7 00:4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反思
科任教师    王江丽
一、教学目标:
目标: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求不等式的解,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二、重点: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难点: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圆规、三角尺、多媒体及课件。
学具:圆规、三角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思维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多媒体演示):
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时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以前驶过A地,车速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若设车速为每小时x千
米,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二)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决疑难。
(三)交流合作,探究新知
1、学生发表自己意见。
2、师生之间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用“<”或“>”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
式;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3、举例说明 :
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
(1)X+Y=Y+X (2)-1.5>-5 (3)Y≠2
(4)X+4>9 (5)4m<n(6)2X-1
(四)教师点拨,归纳总结:
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
不等式。
1、小组交流:说说生活中的不等关系。
2、分组活动: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引出不等号“≥”和“≤”。补充说明:用“≥”和“≤”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问题1.要使汽车在12:00以前驶过A地,车速应该为多少呢?
问题2.车速可以是每小时85千米吗?每小时83千米呢?每小时75.5千米呢?每小时72千米呢?
问题3.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X>50的解:
  76,73,79,80,74.9,75.1,90,60
你能找出这个不等式其他的解吗?它到底有多少个解?你从中
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讨论:
得出:当x>75时,不等式X>50成立;当x<75或x=75时,不等式X>50不成立。任何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X>50的解,这样的解有无数个。因此,x>75表示了能使不等式X>50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我们把它叫做不等式x>50的解的集合,简称解集。这
个解集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
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五)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下列哪些是不等式x+3>6的解?哪些不是?
-4,-2,0,1,3.2,3, 2.5,7.2,8,12
2、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x+3>6     2x<8      x-2>0
(六)课堂总结、归纳升华
1、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七)布置作业
习题9.1第1、2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7-7 00:49:15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以前已经初步接触过,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通过汽车行驶等丰富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让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进一步认知不等式。
2、在教学中我力求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所以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彩点拨、拓展延伸归纳升华六个环节来进行。从而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
3、在本节课中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以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思维力,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
4、在课堂的各个环节设置上时间的分配有待改进,尤其是在个人探究、小组合作环节上时间有些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发现和交流的空间。在课堂总结环节应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总结的意识和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8: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