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种方式:步步引导,让竖式由繁到简。
片断二:
出示小猴采桃的情境图,引出算式:14×2=28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出结果的?
生1:我用14 + 14得到28。
生2:我是看图的,右边筐里一共是8个,左边筐里一共是20个,合起来是28个。
生3:我是用乘法来想的,10乘2等于20,4乘2等于8,20加8等于28。
生4:我的想法和他们不一样。14是2个7,乘2后就是4个7,四七二十八。
师:哦,你这种想法真好!(全班学生为生4鼓掌)
师:(指着屏幕)刚才有位同学说4乘2等于8,其实就是指哪一部分呀?
生:是图上右边那两个筐里的8个桃。
师:那么计算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就是算什么呢?
生:10乘2等于20。
师:刚才我们先算了个位上的,再算了十位上的,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生:相加。
师:是啊,要把右边筐里和左边筐里的桃相加,就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了。
逐步板书完成教科书第77页左边的竖式。
师:像这样的算法,我们称之为——
生:(齐)用竖式计算。
师:对,是一种用竖式进行计算的方法,像这样的算法你们想试试吗?我们一起来用竖式计算13 × 2、11 × 7、32 × 3。
请三个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学生板演的算式如下: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的竖式。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1:它们都是两位数和一位数乘。
师:你观察很仔细。(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一位数)
生2:第一次乘下来都得一位数,第二次乘下来都得两位数。
生3:我发现第二次乘下来都得整十的数。
生4:我发现得数个位上的数就是第一次乘得的数,十位上的数就是第二次乘得的数。
师:大家观察都很仔细。那么你觉得像这样写怎么样?
生1:比较清楚。生2:清楚是清楚,不过有点繁,有些好像不要写两次的。
师:是啊,要是能简单些就好了。
生3:其实这个竖式的积里十位上的数字可以移动到个位数字的左边来,其余可以擦去的。
师:哦,你的想法挺好的,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屏幕上动画演示竖式由繁到简的过程)老师也来写一次。这样写比原来是不是简单多了?
生:(齐)是!
师:我们以后列乘法竖式时,要用简单的方法来写。刚才写的三道竖式,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改成简单的写法?学生改写。
师:14 × 2与2 × 14都是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但是我们写竖式的时候,一般都将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请打开课本看第77页“试一试”,在课本上完成竖式计算。
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学乘法竖式的计算步骤时,教师没有一味地去讲计算方法,而是紧紧地联系算理,让学生在直观算理的支撑下学习抽象的算法。通过“刚才有位同学说4乘2等于8,其实就是指哪一部分呀?”“那么计算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就是算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视角投向竖式计算的实际情景中:14 × 2,该分两步计算,先算4乘2,就是算了右边两个筐里的8个桃;然后算1个十乘2,就是算了左边两个筐里的桃;最后把20和8加起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联系主题图,很直观、明了地理解了抽象的算理。
对一个计算问题来说,计算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就应加以肯定。在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教师没有直接引导出简便写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适时加以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像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顺应学生思维实际的问题,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比较繁,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的竖式。教师在此并没有立刻把算式简化,而是顺应学生的思路,应用“原始”方法进行计算,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比较繁”,进而产生简化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采用简化的方法进行计算便显得水到渠成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说做到三个结合: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有效结合;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有效结合;学生探究与适时引导的有机结合。竖式由繁到简,是按部就班的。
第二种方式:借助加法——迁移到乘法,让竖式由繁跳跃到简。
应该说,教材中的“繁竖式”到“简竖式”的过渡,有效地把口算过程和笔算方法结合了起来,便于学生对于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本来我也比较赞同这样的处理方法。然而,在我第一次执教时,却发现有不少学生能跳过“繁竖式”直接到“简便竖式”。课后,我在思考原因:学生预习了?家长提前教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够使他们自我跨越?随着思考的深入,我逐渐倾向于后一种推测。我们不妨一起来分析:用乘法竖式计算,需要用到的知识:
①乘法与加法的关系。乘法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这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竖式与计算过程。
②表内乘法。学生早已熟记的口诀,这让个位与十位的计算没有障碍;
③位值原则。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这可以帮助学生弄清个位与十位积的位置,而这是学生在学习加法竖式时就已经掌握的。因此,学生完全具备了自我跨越的条件。课堂上出现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片断三:
出示小猴采桃的情境图,引出算式:14×2=28
提问:结果你是怎么得到的呢?先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10×2=20,4×2=8,20+8=28。(因为这是从例1:20×3=60引入的,所以学生一致采用这种方法。)追问:4×2算的是哪里的桃呀?10×2呢?
师:你们真聪明,借助前面刚学的10×2=20,再加上右边的8个桃,就可以得出一共是28个桃。能够学以致用,真不错。板书乘法分步算式。
师:如果用加法,列出加法竖式你们会算吗?我们一起来算算。(加法竖式的计算是前面第四单元刚学过的内容,教材这样安排可能也是为乘法竖式的计算做的铺垫。)
板书加法竖式。(14+14=28学生说说口算过程)
追问:8写在哪位?表示什么?2写在哪位?表示什么?
师:刚才14×2的口算过程我们也可以用乘法竖式把它写出来。你会写吗?
师继续引导:联系加法竖式,想一想?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
结合学生的回答追问: 4×2=8,8写哪儿?1×2=2,2写哪儿?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形成板书:14×2=28(个)
14 14 10×2=20
+ 14 × 2 4×2=8
28 28 20+8=28
从加法竖式入手,调动了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把对这种乘法竖式的理解同化为对加法竖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自主形成这种乘法竖式的算理与算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