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天,拿到《教育研究与评论》。之前由于不知道问题的方向,就草草的浏览了一些文章。当找到具体问题后,又专门找到《三角形的内角和》的两份教学设计,反复研读。这两份教学设计,都是从四个版块展开教学的,粗略的浏览一下,似乎各个环节的设计雷同很多,都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发现的过程。可静下心来细细的再读那么几遍,就会发现各有千秋。
比如第一环节中,两位老师都是创设情境,以便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我觉得陈涛老师所创设的让学生画指定3个度数角的三角形的情境,学生在尝试画三角形之后更能引起冲突,激发学生的质疑及猜想。而周圆亮老师,虽然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是“创设情境,引发猜想”,可在实际的具体设计时却是先复习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由此慢慢过渡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读数上。接着再启发学生把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这一步步的引导,看似无懈可击,可是却剥夺了学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不会那么强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