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54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阅读教学的归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08: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审美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的归源

安溪县云集小学 黄金星



  【提要】审美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蕴涵着无穷的美的因素,教师可以从“创设美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其次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鉴赏美;最后启发审美想象,激发学生创造美”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熏陶和教育。


  【关键词】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感受美 鉴赏美 创造美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无关的。”①今天,在我们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就我们的语文学科而言,教材中所选用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课文,它们当中蕴含着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优秀的语言艺术、多样的表达手段。美,在我们课文里确实无处不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地挖掘这些美,引导学生鉴赏这些美,使他们在祖国文化瑰宝前受到强烈地感染,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使学生形成感受美、鉴赏美、以至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又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创设美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②学生的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把主体的注意力稳定地引向对象,同时,这种感知又具有整体性。当对象呈现于眼前时,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经过教师的引导,一定时间的静观默想,消化理解,再将这种无意识状态转为感知,把整个形象分化成的个别感觉再组合为一个完整的新的形象,完成感知过程。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要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去发现美,感受美。



  1.运用媒体,创设审美情境。



  电教多媒体可以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感知强度。学生借助电教多媒体,突破文字的障碍很快地进入课文情景,积存于记忆深处的表象迅速复现,与眼前的形象串联、叠加,幻化为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审美形象,从而提高了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一篇描写景物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彩图,让学生感知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懂得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接着放映一组组彩色幻灯片和动画片,带学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岛的假象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向学生们揭开了海底的奥秘:五光十色的海水,丰富的海产品和岛上旖旎的风光……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中的境界,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风景优美,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情得到升华。这时再请学生配乐朗读,同时配以动画,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兴奋,享受审美愉悦,身临其境,感受意境美。



  2.通过范诵读,引入审美情景。



  教师准确而声情并茂地范读是引入审美情景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增强儿童的情感体验,促进儿童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引起他们思想情感的共鸣。作为教师,应运用有形、有声、有情的情景,吸引学生进入课文,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语言抑扬顿挫地表现出来,充分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儿童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急于对所学课文去作审美体验与鉴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不开口不动情,不动情不开口。”当学生感受到了情与美时,怎样指导他们“动情”地“开口”呢?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给课文“定调”,并运用各类语调,将文中的情与美表达出来。各种语调要依具体情况交错使用,如:低中见高,快中显慢,实中带虚,连中有停等,呈现出变化之美;爱,徐声悲;悲,沉声缓;喜,满声高;惧;提气凝;急,短声促……语调因情而异,各有面目。这样长期训练,才能把文章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治情感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西湖的“绿”》时,导入部分就运用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给在座的师生配乐朗读了《西湖的“绿”》这篇文章。使师生们都陶醉其中,出现在眼前的仿佛就是一个美丽的绿色世界。教师朗读结束时,有几位学生竟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他们已被西湖的“绿”陶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08:37:00 | 只看该作者
三、启发审美想象,激发学生创造美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④可见,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创造美呢?



  1.填补空白。



  文章中的“空白”就和国画中的“留白”一样,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他能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开有方,点到为止,惜“语”如金;或者有意对某些教学内容有所保留,给儿童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任由他们去联想、去理解、去揣摩、去补充。



  例如《自己去吧》中“小鸭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小鸭学游泳的经过,让学生扮演小鸭,在音乐中学着小鸭游泳,并想想小鸭游泳实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许多令人惊喜的答案:“我的脚被水草缠住了”、“我在岩石上撞了一下,头上起了个疙瘩”、“我的脚被小虾咬了一口”、“我差点被溪水冲走了”……



  2.口语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的目的是培养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⑤未来社会是个信息社会,随着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与日益普及,以及生活节奏地不断加快,口语交际的频率将越来越高,对口头语言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语文教材中语言因素十分丰富,为学生进行口语实践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各种口语表达机会。



  例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在课结束时请学生来做做解说员,配着录像解说两洞连接处。教师把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口语实践中表达美、创造美,获得美的熏陶和感受。



  3.写作练习。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在写作活动中,学生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想象、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提炼修改等,将自己的感情融于习作中,来再现美和创造美。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在理解书中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语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词汇:苹果绿,柠檬黄,草莓红……半红半黄、半粉半紫、半桔半青……有的受到启发这样描述变化中的火烧云:"天边出现一头大象,四肢粗壮,身高体大,象鼻高高卷起,象牙闪闪发光,象耳朵好像还在呼扇呢。可是转眼间,象牙不见了,象鼻子也变小了,一会工夫,大象消失了……"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落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4.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



  朱自清说:“欣赏是情感的操练。”综观小学语文教材的众多篇章,无不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他们有的通过深邃的意境来展现,有的通过写景抒情来表达,尤其是古往今来那些志士仁人用鲜血、生命凝成的篇章,更是情浓如血,感人肺腑。只要教师抓住文中这种醇意浓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学习传统美德,就无形地为学生树立起另外一座“追求崇高理想,献身壮丽事业”的丰碑。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展示的真理感到震撼。”这种教学境界,常常体现在师生的心态和语言上,体现在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上和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上。文学作品含情,教者传情,学者感情。



  总之,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各种方法,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从而升华美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注释:



  ①引自李田:《21世纪的美育理念》,《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23日第4版



  ②引自侯国锋:《谈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价值》



  ③引自李支德、胡玲:《给学生一把开启美的钥匙》



  ④引自陶行知:《创造宣言》,《陶行知文集》第739页



  ⑤引自《口语交际的意义记心中》



  参考书目与参考文献:



  1.《美学》王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2.《古代文论》,李壮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3.《让学生具有审美的眼睛》薛丽。



  4.《谈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价值》侯国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08:36:00 | 只看该作者
二、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鉴赏美



  法国达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③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选择后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具有丰富人文性的文章。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毫无疑问要充分发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美的要素,让情感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教育。



  1.用情感品味法感受情感美。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给人以无穷的智慧和美感,人类对于大自然自是情有独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佳篇,便以优美的语言全方位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甚至在简单的一个字、一个词或简短的一个句子中,都能透出自然的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用情去品味,才能与作者共鸣,受到震撼。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文章描绘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绮山丽水的画卷。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抓住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让学生比较“桂林的水真静啊;桂林的水真清;桂林的水真绿啊。”与文中的原句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通过比较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形象生动,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无限热爱和倾心的赞美。其中“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其在脑海中展现出一幅秀丽的漓江图。通过细细赏析,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2.用形象欣赏法感受人物美。



  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现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使千百万人的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对于人物形象的欣赏,可以让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活起来,对其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做到历历在目,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然后让学生通过欣赏肖像美、对话美、细节美、环境美等等,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欣赏艺术形象或人物所蕴涵的社会意义。



  例如一位教师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教学时,先请学生听录音(配上枪炮声),思考这壮烈的一幕是指什么?再自由读第四段,边读边想在你眼前出现的董存瑞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文章的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动作“昂首挺胸”、“站”、“托”、“顶”、“拉”,体会董存瑞动作坚决、果断,将生死置之度外,舍身忘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抓住“钢铸一般”“巨人”“坚毅”等词,突出董存瑞坚定不移,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此时,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教师再让学生怀着对英雄无比怀念和崇敬之请,一起来瞻仰这一幕(观看录像),并在最后打出“董存瑞烈士永垂不朽”,再请学生说说你有什么要说的?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



  3.用范读法体验意境美。



  所谓意境,使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领悟文中的意境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美是存在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当我们对这种暗含的美理解了的时候,就应引导学生去领悟这种美。教学中我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在读悟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将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课文作者在作品中表露的情三者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受到美的熏陶,才能使学生领会作者的感情,进而领悟文章的意境美。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呢?于永正老师说得好:“读中自悟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情要靠自己在读中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也要在读中悟。语文教法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练习为主线,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



  例如《趵突泉》中“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象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教学时,一位教师先满含激情地配乐朗读,请学生闭上眼睛体会,然后说说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验美的意境。最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根据朗读,教师利用多媒体再现文中的景色图。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13: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