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4-5-19 20:13:56
|
只看该作者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俞国辉(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1.理解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感受整十数的加、减法与个位数加、减法之间密切的联系
突破建议:
(1)通过数数,强化计数方式的变化。教师创设情境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列式计算,可以先让学生数数一共有多少本书,数后追问学生:“为什么10本10本地数?”或追问:“为什么不1本1本地数?”通过强化计数方式的变化,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利用小棒、计数器等学具进行操作,帮助学生思考并得到结果,如计算10+20时,用10根一捆的小棒摆,先摆1捆小棒表示10,再摆2捆小棒表示20,合起来是3捆,也就是30。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加强交流,鼓励学生将算的过程用语言表达清楚;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评价,使学生体会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计算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基本相同。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减)的表象,加深对整十数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在动手操作阶段,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30根单根的小棒、3捆十根一捆的小棒和计数器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学具,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引导学生以“十”为单位进行操作,并理解算理。
(3)通过10以内的加、减法和整十数加、减法的类比,让学生体会整十数的加、减法与个位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同时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认识。
2.能正确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突破建议:
教学中,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外,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新颖的练习形式,如“开火车”“送信”“接力”“对口令”“找朋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练习时,减少书面练习,多进行口头练习,既可以增大练习容量,又减轻学生书写的负担,同时口头练习形式多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初稿:俞国辉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统稿:齐胜利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的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学生在第四单元已经学习了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但主要运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缺乏算理的理解。本节教学着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问题,这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
例1在编排中体现了学生所要经历的基本思维过程: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教材从写字的情境图引出两个实际问题,列出有联系的两道加法算式后,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教材采用左右对比的方式,将演示算理的小棒图与表示口算过程的算式对照,使学生“理清法明”。最后再通过比较两道题计算时的不同,使学生总结并深刻领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做一做”中安排的口算题,采用有联系的两题上下对比的方式:两位数加一位数与10以内加法对比,两位数加整十数与整十数加整十数对比。这样的对比既使学生感受“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又突出了口算时的步骤: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算个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算十位数。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式题;教学难点是领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二、重难点突破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算理,领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突破建议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感悟算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算式自己选择学具,并让学生说说右边摆2根或2捆的理由,突出学生对第二个加数计数单位的感受。最后通过摆学具理解算理,得出算法。
(2)在操作的基础上加强回顾交流,使学生明确算法。交流时应让学生先闭眼回忆自己操作的过程,然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达清楚。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算式下面注出口算过程图。最后指导学生根据图再说说口算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
(3)完成例1两道题的计算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回顾操作过程与计算过程,讨论交流“25+2和25+20计算时有什么不同?”重点说一说两道题分别先算什么,突出两个算式的区别。通过讨论、对比,既简化学生口算时的思维,利于学生形成熟练的算法;又突出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即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
2.能正确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式题。
突破建议
教学中,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外,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1)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新颖的练习形式,如“开火车”“送信”“接力”“对口令”“找朋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
(2)练习时,减少书面练习,多进行口头练习,既可以增大练习容量,又减轻学生书写的负担,同时口头练习形式多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设计对比练习,增强练习实效性,提高计算能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如两位数加一位数与10以内加法对比(35+4和5+4),两位数加整十数与整十数加整十数对比(42+30和40+30),两位数加一位数与两位数加整十数对比(63+2和63+20)。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俞国辉(初稿)<br>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3课时)
初稿:俞国辉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统稿:齐胜利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2的编排层次与例1基本相同:实际问题引入——列式探索算法——整理并呈现算法——交流并理解算法,由具体到抽象地使学生掌握算法,并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例2在编排中呈现了两种算法。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凑十法”印象非常深刻,会很自然地迁移到这里,这种方法对于学生理解算理很有帮助。第二种算法是先把单根的小棒相加,再和两捆的合在一起,类似于竖式计算,既突出了“进位”的道理,又为后续教学做好了铺垫。每种算法的呈现仍以小棒图与口算过程算式图相对照呈现,突出了算理,并且以“先算……”突出了这两种算法的不同,进而突出了每种算法的重点。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探索的成果(计算方法)。
“做一做”中的第1题,提供了直观图让学生依据计算方法圈一圈,并在算式下面以“先算……再算……”的形式,帮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明确计算的步骤,掌握计算方法。第2题让学生直接算出得数,使学生在运用中掌握口算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难点是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二、重难点突破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突破建议
(1)通过对比认识“进位”的必要性。教师可先出示24+5=□的算式和小棒图,让学生结合图说明口算方法。然后出示例题,比较例题与准备题的区别,感受“进位”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展开探究。
(2)引导学生在多种数学活动中,通过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算理。先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然后在组织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利用课件或小棒演示操作过程,借助小棒打捆,建立“进位”的直观表象;接着让学生闭眼回忆上述操作过程并将操作过程按照“先……再……”有条理地说一说;之后在算式下面注出口算过程图;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两捆小棒是怎样变成三捆小棒的?为什么要打捆?”等问题,强调10个一就是1个十,满十就要打捆。
2.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突破建议
(1)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多用游戏方式、比赛方式,如“开火车”“送信”“接力”“对口令”“找朋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
(2)设计对比练习,增强练习实效性,提高计算能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如68+5与8+5,24+7与4+7,32+8与2+8等的对比,使学生感悟方法的本质和计算规律。
(3)通过专项练习进行巩固。针对加法“进位”的问题,可进行如下的专项训练:46+7=□3,38+4=□2,9+19=□8等。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俞国辉(初稿)<br>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4课时)
初稿:俞国辉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统稿:齐胜利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的内容,既是前面已学加减法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最直接的基础。教材在编排时,充分利用学生过去所掌握的计算方法解决本节计算问题,让学生感受本节内容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例1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的编排体例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编排体例与编排层次基本相同。同样采用左右对比编排的方式,按照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动手操作——整理算法——突出重点的层次进行编排。
例1在编排中着重解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问题。为了突出这一点,教材将直观教具由小棒变为计数器。计数器虽比小棒的抽象性强,但能更好地体现位值的思想。学生通过下面标注数位的计数器及计数器上不同颜色的珠子,能清楚地看到“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同时将直观图与表示口算过程的算式相对照,突出算理。最后通过比较35―2和35―20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深刻领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
“做一做”中安排的口算题是针对性很强的练习,采用有联系的两题上下对比的方式: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与10以内减法对比,两位数减整十数与整十数减整十数对比。以此进一步强化两位数减一位数在个位上减、两位数减整十数在十位上减的计算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进一步感受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的计算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口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式题;教学难点是领悟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
二、重难点突破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口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感悟算理。教师应让每个学生都运用计数器进行操作,在操作中体会算理。学生在动手操作时要注意突出两种拨珠的区别,让学生明确35―2是从个位上拨去两个珠子,35―20是从十位上拨去两个珠子。如果没有计数器,可以动手制作纸质的计数器(标出个位和十位表示不同的位值,用圆片代替珠子)。因为计数器比小棒的抽象性强,如果有学生利用计数器操作困难,也可以用小棒进行操作。
(2)在操作的基础上加强回顾交流,使学生明确算法。交流时应让学生先闭眼回忆自己操作的过程,然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达清楚。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算式下面注出口算过程图。最后指导学生根据图再说说口算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
(3)完成例1两道题的计算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回顾操作过程与计算过程,讨论交流“35―2和35―20计算时有什么不同?”重点说一说两道题分别先算什么,突出两个算式的区别,内化位值概念。通过讨论、对比,既简化学生口算时的思维,利于学生形成熟练的算法,又突出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减。还可以与加法进行比较,突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
2.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突破建议
(1)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新颖的练习形式,如“开火车”“送信”“接力”“对口令”“找朋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
(2)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计算的关键是第一步先算什么,在进行练习时,可以针对计算的关键步骤进行专项训练,即说说每一题先算什么,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之后再进行完整的口算训练。
(3)设计对比练习,增强练习实效性,提高计算能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如两位数减一位数与10以内减法对比(39―4和9―4),两位数减整十数与整十数减整十数对比(42―30和40―30),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减整十数对比(56―4和56―40),以及减法与加法的对比。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俞国辉(初稿)<br>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5课时)
初稿:俞国辉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统稿:齐胜利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联系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同时注重学生通过学具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发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例2分为3个层次编排:第一个层次是引入层次,学生要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第二层次是列式并计算的层次,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这是重点教学的层次。教材在这里呈现了两种算法,左边的算法是“破十减”,由前面的教学迁移而来,便于学生理解“退位”的道理;右边的算法是用数的组成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类似于计算,既突出了退位,又为后续学习做了铺垫。第三个层次是对照小棒直观图,整理并交流口算方法的层次,在算式下面标注出口算过程,算出得数,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做一做”中的第1题,提供了直观图让学生依据计算方法圈一圈,并在算式下面以“先算……再算……”的形式,帮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明确计算的步骤,掌握计算方法。第2题不再出示直观图,只提供算式的分解式,并通过旁注“想”帮助学生通过抽象地思考,逐步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难点是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二、重难点突破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突破建议
(1)制造认知冲突,感受“退位”的必要性。可先出示36-5的算式和小棒图,让学生结合图说明口算方法。再出示例题,通过“6减8不够减,怎么办?”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心理需要。
(2)引导学生在多种数学活动中,通过多种表征方式之间的相互转化理解算理。先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可为学生提供3捆和6根小棒,围绕“不够减”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为认识“退位”建立直观表象;再鼓励学生借助小棒继续思考“打开一捆后怎么减”。在学生完成操作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利用课件或小棒演示操作过程,借助打开一捆再减,建立“退位”的直观表象;接着让学生闭眼回忆上述操作过程并按以下思路整理并交流计算方法:把36分成□和□,先算……再算……,所以36-8=28,同时在算式下面注出口算过程图。
2.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突破建议
(1)通过“开火车”“送信”“接力”“对口令”“找朋友”等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
(2)设计对比练习,发现规律,落实算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如23-6、33-6与13-6的对比,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说说相同点和不同点;再让学生进行计算;然后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得数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教师还可以继续改变被减数十位上的数字,如被除数十位上改变为4、5、6、7、8、9,让学生说说得数的十位上的数该怎么变化。使学生体会被减数十位上的数与得数十位上的数之间的关系,并体会到20以内退位减法与本节课学习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以此沟通治时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与落实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呈现学生常见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将学生的错例加以分类,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俞国辉(初稿)<br>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6课时)
初稿:俞国辉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统稿:齐胜利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括号的出现可以增加式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
例3分为3个层次编排。第一个层次是从连续剪五角星的情境引入,为学习新知提供素材。第二个层次让学生列式计算,教材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种是学生熟悉的连减方法,列出算式并标出计算过程,算出得数;另一种是先加后减的思路,引出小括号,学习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第三个层次是归纳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通过这些层次,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括号的意义及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意识。“做一做”通过对比突出了小括号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口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括号的意义。
二、重难点突破
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口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突破建议
(1)一年级学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离不开情境的支撑,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动态展示例题的情境;或采用直观操作的形式,先出示10个五角星,让学生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将条件与问题完整地说一说。既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研究的素材,又为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积累感性经验。
(2)引导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在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用算式表征自己的解题过程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时,教师应结合“先加后减”的思路,引导学生围绕“10-2+3能先算加法吗?”进行讨论,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以此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符号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符号,表示出要先算加法;在交流、比较时,要强调先算加法;之后介绍小括号的书写方式,明确小括号的意义与作用。
(3)设计内容丰富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小括号的意义、作用。如设计对比练习“6+8-3与6+(8-3)”,让学生先说说“先算……再算……”,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计算;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鼓励学生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体会小括号应用的广泛性,提高运用小括号的意识和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对小括号意义的认识。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俞国辉(初稿)<br>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7课时)
初稿:俞国辉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统稿:齐胜利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了一些基本解题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更具有挑战性,学生用以往的两数相加的方法不能直接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目的理解,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编排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能运用所学过的策略解决问题;同时,有了用连加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今后再学习乘法时,学生就不会孤立地认识乘法,而是能将乘法与加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对于认识乘法的本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4在编排上继续体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丰富了解题的策略:教材除呈现了通过画图理解并以连加解决的策略外,首次出现了列表的方式。在教学时,这些方式不一定全部出现,如果学生想不到列表的策略,可以由教师加以介绍或暂不出现;当学生还有其他解题策略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能将自己的想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清楚即可。
“做一做”中信息与问题的叙述方式与今后要学习的乘法问题完全一致。在学习乘法之前,让学生画图并用加法或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问题的结构,丰富用同数连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搭建由加法到乘法过渡的桥梁,便于学生今后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并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重难点突破
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并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突破建议
(1)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并经历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创设情境后,应引导学生变换叙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特别是对“每人折了6个”的理解。可先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每人折了6个”的理解,如佳佳折了6个星星,浩浩折了6个星星,小芳折了6个星星。还可以让学生将知道的信息用学具摆一摆或画一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与策略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答问题吗?”“你的想法不但自己明白,还应让别人看明白。”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交流策略时,教师也应予以鼓励,对表达方式不清楚的,要帮助他们完善,并通过评价,如“你是用连加的方式解答的”“你是用列表的方式解答的”……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3)通过反思进一步熟悉解决同数连加问题的过程。回顾与反思阶段可以组织学生思考3个问题:“我们是怎样解答问题的?”“用到了哪些方法?”“‘3个同学’这个条件在加法算式中用到了吗?”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逐步学会回顾与反思的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对同数连加的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乘法做好铺垫。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俞国辉(初稿)<br>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8课时)
初稿:俞国辉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统稿:齐胜利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了一些基本解题策略以及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减去相同的数”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也更具有挑战性,学生用以往的两数相减的方法不能直接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题目的理解,并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编排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针对比较复杂的问题,能运用所学过的策略解决问题;同时,有了用连减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今后再学习除法时,学生就不会孤立地认识除法,而是能将除法与减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对于认识除法的本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5减去相同数的实际问题由于解题的步骤比较多,学生不经过尝试和探索,很难从给出的两个信息出发直接获得答案,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材编排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的尝试。教材在编排上继续体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在“怎样解答?”环节除了呈现了画图圈一圈的策略外,还呈现了以箭头符号记录倒着连减的过程的策略,如果学生写出减法算式应予以鼓励。在教学时,这些方式不一定全部出现,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经历分一分、圈一圈、减一减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搭建由减法到除法过渡的桥梁,便于学生今后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材在回顾与反思环节提出了用加法进行检验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强化检验的意识,并教给学生基本的检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连减同数的实际问题,并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重难点突破
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连减同数的实际问题,并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突破建议
(1)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并经历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在明确条件和问题后,可以让学生用28个圆片(或小棒)表示橘子,真正地数一数、分一分。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条件和问题,为解决问题积累活动经验。
(2)操作后,让学生回忆自己分橘子的过程,并鼓励学生用简单、清楚的方式表达分橘子的过程。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画图、列算式或其他你喜欢的方式,又简单、又清楚地把自己分橘子的过程表示出来吗?”“你能让别人看明白你每次分的过程吗?”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反馈时,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读懂、听懂他人的想法,还应帮助学生完善他们自己表达不清楚的地方;并通过评价,如对用圈一圈的方式解答的学生,教师应肯定:“你是用画图的方式,很清楚。”对用连减的方式解答的学生,也应鼓励:“你的方法很有数学的味道”……既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又用评价点明各种策略的优势,让学生自主选择。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 俞国辉(初稿)<br>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