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幼儿名师成长案例解读》 摘录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5-6 11:07
标题: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幼儿名师成长案例解读》 摘录
这学期阅读完《幼儿名师成长案例解读》 读完此书,感触很深,名师们用爱谱写一曲爱之歌,他们的精神可嘉,作为幼儿教师,向师者学习,学习他们的这份爱以及这份精神,从小事做起,让奉献精神在工作中发扬光大。用知识保护孩子,读懂孩子的发展的规律,做好孩子每一步的引路人。老师他爱教育,爱孩子,我们的孩子需要因材施教,名师给了我们一个榜样,我从中学到的是像他一样,去了解学生,读懂孩子孩子的发展从出生到青春期,生理,心理上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我们都会犯一个错误,经常会说孩子你怎么学不会,到了现在还不懂,孩子的发展是有个不变的规律的,在孩子的最初他们就象一块海绵,不断地吸收养分,但也用一些不良的东西一起进入孩子纯真的心灵,让孩子在生命的最初就要具备分辨美和丑的能力,皮亚杰.描述了孩子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子就是孩子的算术能力,在孩子学会运算能力之前首先要懂得数的实际意义,而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之前孩子已经经历了唱数,手口不一点数到能协调点数的过度。儿童进入某一特定认知发展阶段的具体年龄有个体差异,孩子大脑的发育因人而异,经常听到有些家长在抱怨,你看看谁家的孩子如何地优秀,你怎么不学学人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发现和引导,文化或其他环境的影响会延缓或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在竟争很激烈的今天,孩子看电视成为生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孩子在长期的封闭状态下生活,很大程度上从心理上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这也是很多孩子不爱跟人交往,出现了很多社交障碍的原因,归跟结底跟我们的对孩子的认识有关,读不懂孩子的需要,把孩子逼入一个死角而我们毫无知情。

真正读懂孩子很难,需要我们不断地充电,知识上的储备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但我们必须得读懂孩子,孩子是明天的一轮新太阳,承载着我们的希望,陈老师的精神让我们得到很大的鼓舞,让奉献精神孩子们一把把保护伞,希望这把伞带着我们民族的新太阳越走越好

研究别人的成长案例,是幼儿教师快速成长的重要方法。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关注案例中表现出的理念的冲突与变化,透视深藏于行为背后的、乃至潜意识中的理念是什么。这样才能够使得自己在行为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得到全面的改变。

特级教师朱静怡老师对幼教事业的理解则是:幼儿教师一职,需要大量的知识做后备;幼儿教师一职,需要有积极的探索和创新精神;需要具备坚忍不拔的精神等。不管我们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理解如何,我们都是为了孩子,一切从孩子的发展出发。

要做好幼儿教育工作,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和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从后天因素方面考虑,教育、环境对人一生的影响都是非常重大的。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这一关键时期大部分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因而,幼儿教师要在这方面承担起重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教师要以亲切的态度对待幼儿,取得孩子们的真爱,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师要能够以宽容、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成为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努力悦纳幼儿,使得他们把教师当做自己亲密的朋友和伙伴。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要理解孩子,站在理解他们的角度,那爱自然深刻得多;不管是什么性格的幼儿,也不管是什么家庭的幼儿,幼儿教师都要以一颗平等的爱心对待他们,发现他们的长处,鼓励他们,爱着他们,我们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当我们发现“特别”孩子时,要主动去寻找方法,主动去亲近他们,观察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经常对孩子们的微笑。

除此之外,我们要努力把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工作做好。毋庸置疑,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工作是两大重点,只有保教结合,幼儿园的整体教学质量才会好,幼儿的发展态势才能更加稳健。对于保育工作而言,教师要能真正以一颗大爱之心去对待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确保幼儿安全、健康。对于教育工作而言,教师要能够以自己正确的教育行为,引导幼儿的行为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日生活中及时捕捉孩子亮点,关注孩子的寻常时刻,给幼儿足够的信心,相信孩子的能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以为儿童的终身发展为目的,培养“有健全的身体;有创造的能力;有服务的精神;有合作的态度;有世界的眼光”的人才。

教育工作好似一种育人的工作,而这一工作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在教师的一切素质中,师德是最为重要的,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修养水准的高低,对于教师的教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向名师学习个性修养,学习道德修养,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知道,教师的道德行为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以后的生活,进而对整个社会和未来产生影响。它不仅仅是影响一代人,还会影响几代人,因而,这一方面的学习是必须要加强的。要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热爱孩子是教师必备的修养,关爱孩子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入手,包括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考虑到孩子的感受,科学地教育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着想。自身要乐于创新、要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培养幽默的品质,要善于学习,努力锻炼自己,多向别人学习、多替别人着想。不断接受新信息,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让自己的能力不断提高,从而更科学地为幼儿服务。做到一切为了孩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作为幼儿教师,其责任更为重大。无论多么伟大的人才,他们的成长都离不开幼儿阶段,离不开幼儿教师的教育。甚至可以说,幼儿教师在这个阶段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因为幼儿教育阶段将为一个人的学习和发展做准备的教育,是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

在人的一生中,各种能力与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多数是在幼儿时期。比如说,3岁左右是幼儿自我约束、建立规则意识的关键时期,是幼儿动手能力开始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幼儿独立性开始建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注意力、空间知觉音乐能力、观察力发展的关键时期。4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对学习知识产生直接兴趣的关键时期,是幼儿开始学习外语的关键时期。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的概念,开始形成综合数学能力的关键时期,是语言、抽象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还是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产生的关键时期。6岁左右是幼儿社会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样的发展时期,教师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只有一个好的幼儿教师,才能真正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4-5-6 11:07
案例:

十一长假过后的第一天 早上,我班几个平时爱打扮的女孩欢蹦乱跳地跑进教室后就大声说:“老师,你看,我今天的新衣服漂亮吗?”“老师,我今天的也是新的,里面这件也是新的。”“我今天的鞋子也的新的,你看,鞋子还能发光呢!”我听了之后笑着说:“只要你们穿得干净,天天就像穿新衣服。”随后孩子们三五成群在炫耀自己的新衣服。

造就这样的心理是孩子们刚上幼儿园,大多会哭闹,老师就会想方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夸赞他穿来的新衣服、新鞋子很漂亮,这种方法往往很奏效,哭闹着的幼儿会很快停止哭闹,很配合地拽拽衣角,抬起小脚让老师看。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很炫耀自己穿新衣服。新鞋子当做吸引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手段了。

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第一,会助长幼儿攀比心理。第二,也会让孩子误会:自己穿新衣服、新鞋子会博得别人的夸赞,从而忽略了自己还有许多值得赞美的地方。

长期下来,我认为这样做比较恰当:不夸奖孩子的服饰有多新多漂亮,而是夸赞他穿得干净整齐;不夸孩子长得多漂亮,而是夸赞他有多么的聪明能干,乐于助人;不夸赞孩子学习成绩有多好,而是夸赞他上课听讲有多么专心,发言多么踊跃;不夸赞孩子的作业写得有多快,而是夸赞他写得有多么工整······

老师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对待事物,是幼儿教师必须要应对的问题。在案例中,老师能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中得到启发,这是很不容易的。在很多时候,一些老师会忽视这样的教育案例,甚至会对幼儿进行错误的引导,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应该从这个小的案例中得到一些启发,学会从身边挖掘到真正影响幼儿成长的问题,并进行认真的思考。

其实,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授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育这三个方面。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树立良好的幼儿教育观念。

教师必须要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坯材,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将它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幼儿的本质上来看,幼儿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们的潜能被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束缚,而未得到充分的释放而已。作为教师,必须能够给予这些幼儿加倍的关爱与呵护,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对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表现主要在于:在教育工作中能否运用高效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并行事的标准。而据对幼儿教师工作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大部分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法做到这一点,而仅停留在传统经验甚至是主观臆测的层面上,要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就必须把教师提高专业能力的视野。

要进行教师成长案例的研究,首先就要对“案例”这个词有一定的了解。所谓“案例”,也被称为“个案”,是对于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描述的过程中要涉及一两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一位教师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案例”: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叙述生动有趣,引人阅读、思考。而案例研究则是把教师放到研究者、反思者的位置,通过对日常教育中某些包含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育情境片段进行观察、分析、反思,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以理解儿童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是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之一。曾有人将幼儿比喻一部摆在教师面前的难读的作品,理解和不容易,而观察就是读懂这部作品的必由之路,因此观察能力历来是幼儿教师不可或缺的必备能力。但是,在《幼儿园教师素质及其影响因素》课题的调查中却发现,87%的教师认为自己不太会观察并为此感到苦恼,主要表现在:①观察意图不明确:不知道本次观察要了解或解决什么实际问题;②观察对象不明确:班级人数较多,不知该观察谁。

但在案例研究中,教师必须从案例任务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洞察并搜集有关信息,因此建立在案例后,研究任务的驱动使教师观察的目的与内容有了清晰的显露。

从教师专业成长与其知识结构变化来看,职初教师与专家教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策略知识的不同。所谓策略知识,就是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其核心是分析与反思。也就是说,分析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以满足儿童发展需要为教育的最高利益”是教师专业化的另一内涵。“满足儿童发展需要”作为新《纲要》的精神正为大家所学习,“一切以幼儿发展为本”也已为广大教师恪守着“教师教什么,孩子学什么”,不尊重幼儿需求与兴趣的教育观;二是有的教师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错误地认为盲目追随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就是尊重幼儿发展的需要,而忽略了幼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可能。这些都可说是与“以满足儿童发展需要为教育的最高利益”想违背的。而案例研究则是教师在对幼儿言行进行细致观察并运用教育原理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来体会、理解幼儿的需求,从而调整目标,追随幼儿的兴趣,尽力满足幼儿各种发展的需要。

案例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要侧重于质的研究方法,其实践性、在场性、情境性和合作性等都决定了只有教师自己才最合适于做这种研究,而且这些都是教师们已经进行、但未经理论升华的日常教育工作。

案例研究是教育界的最为直观有效的专业化方法。如果从案例研究的内容来看,案例研究一方面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材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案例;另一方面包括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地位,如何不断提高自身,如何一步一步发现和找到教育的真谛和教育的方法的案例。可以说,后者的内容更能体现名师的成长过程,也是学习幼教名师的直观方法。

成长案例的内容丰富多彩,能从中看到名师成长的经验,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名师成长的过程。一些教师的成长案例研究,在涉及自身专业成长方面的案例中,教师的角色是多方面的,他既是教育事件的参与者、经历者,也可以是旁观者。这就使得教师在案例的发生过程中有了极强的参与感,能够切身体会到问题的提出、事情的发展、解决问题的手段等,从而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并且容易在叙述及写作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得与失。而在阅读他人的成长案例时,也很容易直观地看到这个事情的发展,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学习,认真思考,获得进步。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