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4-4-26 09:17:55
|
只看该作者
面举一个数学例子:
下图是两个图形拼接问题:
教师给出图形后:学生不难发现图形在裁剪后再拼接后面积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为什么会是这样?问题错误出现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去发现会这个问题的关键?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解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非学生自己在引导下发现问题答案,那么老师您就剥夺了学生学习中的发现产生的愉悦和快乐!
在禅宗看来,修行参禅所悟的“道”,不是别人给的,更不是别人说的,而是要参禅者亲身去体验,最终才能心领神会的。其实教育也是,是在师生之间一啐一啄之间,学生自己破壳而出的,教师只是帮助,而不是代劳。如果不是一啐一啄,而是从外面把他给剥掉外壳,那么就会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不好喂养!这也就是说学习只能是自己去经历,别人无法代替的。
三、从“静心聆听”听出了教育妙法
禅门公案有这么一则:
僧请益“柏树子”话,师曰:“我不辞与汝说,还信么?”
曰:“和尚重言,争敢不信。”
师曰:“汝还闻檐头水滴声么?”
其僧豁然,不觉失声云:“耶”
师曰:“你见个甚么道理?”
僧便以颂对曰:“檐头水滴,分明历历。打破乾坤,当下心息。”师乃忻然。
----《五灯会元·卷十一》
这则公案道出了聆听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教育也是如此,学生要会听,才能接受知识;教师要会听才能接纳信息,掌握学情。现在很多教师都在抱怨开会时间长,领导说话废话多,试想如果把开会看成课堂上课,那么你的学生肯定会有与你开会时同感,觉得老师说得太多,因此我们要学会倾听,学生也当如是。在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说,我们要听来自学生的声音。作为教师,只有基于理解和尊重,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感受,才能从心底贴近学生,做一个静心的倾听者,耐心的引导者。
下面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在你我的身上都有过发生:
初三的数学习题课上,教师正跟同学一起处理课后作业。教师知道班上几个基础薄弱的孩子学习有困难讲到一个比较简单的题目时,便叫了其中一个孩子来回答。其实我认为这道题太容易了,就是想鼓励她一下。可是谁知,她站起来后说:“老师我不会!”
当时老师的火一下子就窜了上来,严厉的问:“这样的题我讲没讲过?”“讲过!”她怯生生的回答,“你听没听懂?”“听懂了。”她小声的说。老师顿时提高了声音:“那你回家后,肯定没有做这道题,课上不注意听讲,课后没有认真复习,基础弱,还不肯下工夫!” 老师越说越生气。“老师,我回家真的做了,可是没做出来!”她小声的辩解着,而后她怯生生的问“老师,上课的时候你读过我的眼睛吗?”。
老师当时真的是火冒三丈,根本没听孩子的话,更在意孩子说话里的含义。“不认真听讲,复习,还强词夺理!”于是气冲冲的让她坐下,又找了别的同学很轻松的答这道题,然后继续讲课。
课后这个教师还气呼呼的认为这个学生不争气,不用心,可是,突然那句“老师,上课的时候你读过我的眼睛吗?在第二天中午,老师和那孩子做了一次交流。
那孩子说说:老师,你知道吗?班级或者说全校或者是全体中学生当中有多少人向我一样天生对数学等理科有着本能的恐惧,老师,也许象我这样不起眼的学生,您大多数时候会认为是我们不努力,不用功,其实老师,上课的时候,你注意过我的眼睛吗?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漏掉了重要的东西,你走到哪里,我的眼睛就追随到那里,可是,好多题就是不知道怎样做。老师,你又注意过我的眼神吗?我眼睛里有困惑,迷茫和痛苦,甚至还有绝望,我承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用心不努力才学习不好,可是,老师我不是。老师你不知道,我回家之后,每一道大家认为简单的题目,我要反复的做多少遍?可是又有什么用?再出现这样的题目我就是不会!当我象个傻瓜一样的面对数学题,老师,我多么希望有一天我也能会,也能做的很好!象我们这样的学生,我们付出同样的努力,结果却很糟糕。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理解我们、安慰我们?同学会嘲笑我们,家长会认为我们不争气,老师也会认为我们不用功……
说实话,听了这个故事,那孩子的一番话一定会深深的震撼你的!是啊,我们老师聆听过他们的心声吗?读过他们的眼睛吗?相信过他们的努力吗?是否真正的在课堂上关注过他们?是否经常把他们的成绩不好归结为基础不好,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数学思维不好等诸多的原因,考虑过我自身的原因吗?
对这样的学生,对于他们糟糕的数学成绩,我们都曾经非常的不理解,怎么就能不会?怎么就能这么差?怎么就不能用点心?怎么就不能努努力?时间久了,就由恨铁不成钢慢慢变成顺其自然,甚至最后对他们的成绩差默认了。但是我们就真的一点责任都没有吗?如果我们不能像禅师悟道那样去听雨声,那我们将永远听不到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内心去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教室是师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的地方,教师应当仔细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当下很多地方都在追求热闹的教室,其实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用心互相倾听的教室。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说: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才能让各种各样的想法充分产生,以便让教学能够不失时机地展开,让师生都能沉浸在心情舒畅的气氛中。
禅师大德,大多都善听,不仅能听出学僧的话中之话,声外之声,还能听出其品行修为、思想境界。因此倾听也是教育的开始,更是教育的妙法。当然我还非常欣赏谢云老师在《跟禅师学做教师》中的那段文字:对教师而言,除了倾听学生的心声,还有很多方面的声音,需要我们倾听。比如,听大师的声音,以他们的智慧丰富自己的学养;听专家的声音,以他们的理论把握教学的导向;听同行的声音,以他们的经验得失为自己提供借鉴;听家长的声音,以他们的信息作为教育行为的参照。还要听自己心底的声音,欣赏自己成长的脚印,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反思自己的课堂……
四、从“点燃心灯”悟出了教育根本
禅宗里所说的“一灯能除万年暗”,这盏灯就是心灯,也是人心。只要点燃心灯,方能悟出怔道。在《五灯会元·卷七》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德山宣鉴禅师,在未悟道之前是龙潭崇信的侍者。有一天晚上,龙潭对他说:"夜已深,该回去歇息了!"德山道过晚安,走出师父的茅棚,却又折回来说:"外面太黑了。"
龙潭就点了一根蜡烛给他.当德山正要接过去的时候,龙潭即刻把蜡烛吹熄。就在这个时候,德山大悟,便向龙潭道谢。
崇信吹灭蜡烛,就是要让宣鉴领悟到:点燃的烛火又被吹灭,这意味着要真正破除黑暗,外在的光亮是靠不住的,必须点亮内心的灯盏。
于教育,只有点燃学生内心的灯盏,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和启迪他们自己去思考,能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首先,必须唤醒生命的自觉,点燃学生内心的灯盏,也就是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只有点燃生命对学习的灯盏,生命才能在不断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提高。
正如李嘉诚先生所说的:鸡蛋从外部打破就是一道菜,从内部打破才是生命,是成长。因此教育的根本不在于教了多少,而是点燃了学生学得欲望。要让学生从内心去打破,让学生从内心里要学习,而非外界的社会压力。
作为教师,当我们站上讲台,就是接过了教育的灯盏――它经历了漫漫长路,世世轮回,才到达我们这里,并需要经由我们,传给后世。这是多么美好而荣耀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