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非“探其花” 而要“拔其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操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形象和表象,有助于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圆的周长”一课,笔者也上过多次,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无疑是本课的重要一环。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错误地认为,只要动手操作了,学生就能主动建构、掌握知识,因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活动,造成动手实践流于形式。这从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及听课出现的几种情况中可见一斑。

    情况一:学生分组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后,计算出的结果与圆周率相差悬殊,有2.94、3.6、3.86、4.23等。

    情况二:学生分组测量之后,某个小组的学生汇报如下:“我们小组将一个直径是2厘米的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得圆的周长是6.28厘米。我们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3.14。”

    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先让学生动手测量,再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然后得出结论。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操作、验证,没有自主探索的愿望,或者不需要付出太大的智力代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如情况一,学生不仅没能很好地感知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而且通过操作形成的认识反而成了认知的障碍。情况二,学生得出的准确数据有投机取巧的嫌疑,明显“投师所好”,这样的结果反而会给其他学生的认知带来负面影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教师不可预设太细,指令太多,而应该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注意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和思维的活力。在《这样教,行吗?》这一教学片段的设计中,教师首先利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周三径一”的记载,让学生在感受数学文化的过程中积累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割圆术,从圆的内接正六边形中引导学生产生理性思考,初步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这一结论。这一教学过程,实际上为下一步学生的动手操作预留了良好的空间,从而使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就案例中的教学而言,还显得有些仓促、单薄,不应就此浅尝辄止。其实,数学学科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事物、获得表象,从而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概括。

    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必须要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否则,学生的操作就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在上述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再精心组织材料,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计算,进一步体验和感悟刚才得出的结论,则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自己“发现”的新知。这样的操作也才真正沟通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联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数学的价值不在模仿而在创新,数学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我们在教学时,切勿被教学形式所累。有效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就要明确教学目标,切实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精心设计操作过程并能适当指导,为学生创设主动实践的机会,开放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体验,增长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8 03: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