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4-10 18:23:39
|
只看该作者
一年级下册《摘苹果》,教材第一次出现估一估,师问:什么是估一估?生答:估一估就是猜一猜的意思。把17看成20,把38看成40,学生通过观察这两个数都是估成了最接近的整十数,然后孩子就说整十数还有其他的,所有整十数是10,20,30,40,50,60,70,80,90,100.有个孩子说:不对,100不是整十数,是整百数。整百数还有200,300,等,一直到900.那还有整千数,整万数,整亿数。老师,有没有整个数呀?有整十数,整百数,那到底有没有整个数呢?师:那你认为整是什么意思?生:整齐的意思。生:我还有问题,110是整百整十数吗?因为110等于100加10.那108是整百整个数吗?因为108等于100加8.师:你真有自己的想法,这些问题提得非常好,但老师还不能回答你到底有没有,当你长大一些学了更多知识就知道到底有没有了。
辽宁-素昧萍生:看来是类推了,不过一年级的孩子知道整十整百,不简单,挺有意思的。学生的这种好奇不可磨灭,这里有基于理解的类推,真的很不错。其实有的时候不一定要什么答案,学生的思考很重要,我觉得小学阶段我们给学生的就是习惯和方法,把学生都教的没问题了,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在课堂上学生未必能接受估算。当时上课的时候学生并不想用估算,很多就是准确计算。很多孩子在学前就已经学习了的,不一定一节课就解决问题,关键是教师心里要有估算意识,该用的时候就引导学生看,用。当时有一个孩子的计算就差很多,我说不用计算,一看就知道是错的,就这一句吧,很多孩子就想知道怎么看的,猜老师的想法学生很愿意做的一件事,我的意见就是慢慢渗透。不是书上有估算,就估算。关键在教师的意识上,所以教师要心里有这样的思考。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需要估算的地方,不要指望一节课就达到目的。估算只是一部分而已,也不仅仅是检验,很多问题是可以用估算解决的,只不过很多的时候因为没看到那个估一估的字样,就回避了。老师心里记着有估算这件事,慢慢的就会发现很多都可以用到估算解决问题。
荣少:学“问”才是最重要。现在的学生都在学“答”。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即学生只会回答问题不会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远比回答问题更好重要。李政道教授说得好:“学问学问,就是学习提问;切莫将‘学问’变成‘学答’。”务必记住:不高明的教师,使学生头脑里的问号的数量越变越多,问号的层次越变越高。学生向教师提问比教师向学生提问更加可贵,也就是说,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提出“为什么”。学生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没有特点。
刘勇老师:学生究竟是什么意思?主要是学生的想法是什么?你一直没有理解我的问题,学生的想法,就是我们整数的概念。整个数的想法,应该再让学生说一下。学生的想法,是朴素的,是接近数学本质的。感觉到乱,我们讲得,似乎超出了学生问题的范围。先思考一下,不要急着回答。我想建议的是:学生的问题中,包含数学的本质。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了解学生的想法是什么。就我的感觉而言:学生应该是从整十数,整百数的概念迁移而来。只是一种萌芽,说不出什么道理来的估算。学生的猜,就是估算。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猜,引导估算的方法。我们总是在想着教学生什么,而总是忽略了学生在想些什么,不是吗?这才是重点所在。我们要从关注教材,转变到关注学生。我的想法是把学生的猜想,变成估算的资源。
静石:教材上也不一定设置的就合理,一年级教学中估算对于学生而言就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设想,原因可能是:一年级数的运算教学主要以口算为主形式的基本计算技能;数目不算太大,学生没有产生估算的意识;三是在无法获得精确结果的情况下才求出近似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年级学生精确计算而没有估算的现象,是否可以将估算进度安排在高一点的年级再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