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7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思维过程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0 17:1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思维过程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朱乐平

  小学数学教学从强调结果到强调思维过程,是数学教育观念的一大转变。这一观念上的转变对加强素质教育,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数学思维过程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作一论述。
  一、分析小学数学思维过程分析的理论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揭示或展现蕴含在学习数学知识中的丰富多彩的思维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向学生揭示出前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所有的学生品尝发现和创造数学知识的那种“滋味”,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楚。
实施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产生的实际背景与过程,涉及的旧知识,得到的新成果(问题的解答);使用的语言(符号或术语)与方法,得到的新方法;成果(知识与方法)的应用等。数学思维活动教学的目的是要变知识储备型教学为智力开发型教学,变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为素质型人才的培养。  基于对数学教学意义的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数学思维活动教学涉及三种思维活动:前人的思维活动(它或隐或现地存在于课本中),数学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前人的思维活动以教材和教师为媒介对教学过程产生影响,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隐蔽参加者。这种反映在知识中的成熟的数学思维活动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楷模。教师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前人与学生思维活动之间、学生的已有知识与面临的问题之间架设桥梁。揭示前人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能力是数学教师重要的教学素质。成功的数学思维活动教学要实现前人、数学教师与学生三者的思维活动和谐统一,三者思维活动关系如下:

分析数学思维过程是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本质的活动。事实上教师平时的备课、上课、改作和辅导等教学过程都是在分析数学的思维过程。
  备课,从本质上说是在分析数学家、数学教材的作者的数学思维过程,分析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制定学生学习的“程序”。我们平时说的“理解编者的意图”,就是分析作者的思维过程。我们在教学某一个较抽象的内容时,考虑用直观教具,实质上是在分析学生的思维特征后所确定的。
  教师在上课时,常常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积极地动脑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不断地分析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达到指导、调节、控制小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成功的数学思维“同步”,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获得数学家数学思维活动的成果(数学知识)。通过这一过程逐步实现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数学家的思维活动的和谐统一。
  答疑、改作、辅导等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在分析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发现思维过程中的错误,总结思维规律、方法和技巧。
  二、分析小学数学思维过程的方法。
数学的思维过程可以分为思维的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两类。通常把学生学习某一数学课题(例如6的组成和分解)所经历的思维过程称为思维的宏观过程。本文主要论述小学数学思维微观过程的分析方法。
  ⒈ 从数学研究的程序入手分析思维过程:
每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研究的独特程序,数学也不例外。数学研究的程序通常是:观察→ 猜想→验证→证明→应用。即数学的研究从观察开始,仔细地观察现实世界,考察数学的对象,观察到某种事实;然后大胆地进行猜想,初步得到某种结论,再用个别例子对结论加以验证;如果验证表明结论是正确的,那么就进一步考虑理论证明;结论获得理论证明后,就设法推广、应用。这既是数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也是数学家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从数学研究的程序入手可以分析出数学家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希望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这一科学的思维过程同步。因此,分析这一思维过程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就可以制订出比较合理的教学程序。


 例⒈ 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教学:



教学开始,出示图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积为S,高为h,求出体积V=Sh;出示图2,比较图2这个几何体与圆柱体的体积的大小,说出为什么图2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比圆柱体的体积要小?猜测图2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几分之几?类似于上述过程,对图3作出猜测。最后出示图4,比较圆锥体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大小,并猜测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几分之几?学生作出不同的猜测后,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同学的猜测是比较正确的呢?教师拿出空心的圆锥体和与它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体,用沙或米、水等东西进行度量,验证后得出:圆锥体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加以应用。
  上述圆锥体体积公式的得出过程,体现了学生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思维过程。过程十分自然,这样的教学程序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体现了数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而这一教学程序的制订是建立在分析数学思维过程的基础之上的。

⒉ 从解题方法、解题策略、解题思路入手分析思维过程。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对每一类或者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着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思路。每一种解题的方法、策略或思路都孕伏着一种思维过程。因此,要分析数学的思维过程可以从解题方法、解题策略、解题思路入手进行分析。
  数学问题的解题策略是对解题途径的概括性认识。“以退求进”、“正难则反”、“整体入手”等等都是数学中重要的解题策略,每一种解题策略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过程。下例是用“以退求进”的策略解决的一个数学问题。
例⒉ 右图是一张长方形的纸,在这张纸片的左下方挖去了一个圆形的纸片,
请作出一条直线,把这张长方形纸片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解题思维过程:                       
 ① 如果没有挖去小圆形(先后退,从复杂退到简单),那么用
一条直线把长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问题就容易解决。
右图6中,通过长方形对角线交点O(中心)的任意一条直线,
都能把长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② 如果单独是一个圆(同时后退),那末通过圆心的任意一条直线
都能把圆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如图7。                          
③ 题目要求作出的直线是要把长方形和圆同时分成相等的
两部分(再前进,从简单进到复杂),综合上面两种思维过程,
可以得到所要作的直线既要通过长方形的中点,又要通过圆心。
因此,通过这两点的直线必能满足题目的要求。如图8即为所求。        
  这种解题的思维过程正象华罗庚先生所说,是“先足够地退到我们所容易看清楚问题的地方,认透了,钻透了,然后再上去。”
  解题方法是对解决同一类数学问题而言的。小学数学教材常常用一个例题给出解这一类题的方法。

   解题策略、解题方法是对解决一类数学题而言的,而数学中有许多题目常常有解决它的独特思路。分析数学思维过程可以从分析解决数 学题目的思路入手。解题思路的分析是分析数学思维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⒊从实验、观察、交谈入手分析数学思维过程。
  上面分析的是合理的成功的数学思维过程,我们希望学生的思维与这些成功的数学思维同步,但学生原来自己的思维活动是怎样的呢?当他们面对一个数学问题时,又是怎样展开思维的?当我们对学生实施了教学以后,学生又是怎样来理解这些知识的?只有我们与学生在一起,通过实验、观察、与他们交谈才能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是怎样在想的,才能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思维过程。
  学生在刚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这一内容后,我问学生:直线到底有多长?
  生1:象黑板那样长。因为老师总是把直线画到黑板上,所以,直线最长也只有黑板那样长。
  生2:比黑板要长。如果画到操场上就象操场那样长。
  生3:如果操场很大,那么直线就很长。
  生4:如果把直线画到地面上,直线就可以更长。老师说过,直线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
  生5:直线不会无限长,因为它没有生命,不能自己长。
  生6:直线画在地面上,直线也不能无限长,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如果直线无限长,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两头接在一起,变成一个圆,那就不再是直线了。
从上面这些学生的不同回答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各个学生在理解“直线是无限长的”这一知识时的不同的思维水平。
  分析数学思维过程就是要“拉长”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这个“拉长”产生“慢镜头”,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思维过程,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要从比较展开的思维向比较压缩的思维过渡。思维的压缩主要指省略了一些思考步骤,简化了一些中间环节。我们还要注意,对同一个数学问题,由于人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原来头脑中储存信息的不同,在解决问题时,常常会有不同的思维过程。
  人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直觉思维的存在,我们常常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都比较难的作出实事求是的陈述和正确的分析,更不要说对别人的思维过程作出科学的论述。但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活动又无一不是围绕着分析数学思维过程而展开。这就是我们探讨思维过程分析的现实意义。
──────────────────────────
 主要参考书目:
  ⒈张乃达著 《数学思维教育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⒉任樟辉著 《数学思维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4-10 17:24:1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        数学文化与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的研究意义:
①        数学思维的研究与教学,现在与今后仍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②        数学思维方式是中西数学、中西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结合点之一
③        数学思维教育是提高民族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
④        数学思维对提高民族理性精神有重要意义



第十二章        数学方法论的研究与发展
1.我国数学美的概念是在徐利治教授提出来之后才展开较为广泛的研究
2.数学美:包括美的本质、美在数学中存在的类型和表现形态,不同数学分支之间美的关系
  数学美包括:结构美,语言美(属理论表述方面),方法美(属方法内容,也称形式美)
3.数学美的特征:简洁性,对称性,统一性,奇异性
4.波利亚的《怎样解题》将解题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        弄清问题
②        制定计划
③        执行计划
④        回顾
5梅森以解题为中心,把解题分为三个阶段:进入、着手、回顾
  梅森认为,数学思维实质上就是归结为:特殊化,一般化,猜测和确认
6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具有的特征:过程性,层次性,实用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4-10 17:24:0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数学建模、数学实验中的数学思维方法
1.数学模型化方法:通过抽象、概括和一般化,把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转化为数学或数学结构,即转化为本质统一的另一对象或问题加以解决的思维方法。
2.数学模型化方法的作用:对所研究的对象处理的典型化、形式化和精确化,从而在认知方法上也起到了清晰化和简洁化的作用。
3.最早的数学建模专著:《九章算术》
4.数学建模: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和简化,确定变量和参数,并根据某些变化规律建立起的变量与参数间的具有确定关系的数学问题或数学结构,求解该数学问题,解释验证所得到的结果,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和不断深化的过程。
数学建模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模型方法的描述性模型。
5.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
①        模型准备(分析问题)
②        模型假设
③        模型建立
④        模型求解
⑤        模型仿真分析
⑥        模型检验与应用
⑦        写报告作结论
6.数学实践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的综合表达
7.数学建模主要是使学生认识数学(知道数学有用),理解数学(明白数学可用),掌握数学(实践中会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8.数学实验方法:在一定的数学思想、数学理论指导下,经过某种预先的组织设计,借助于一定的仪器和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化实际操作,包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化特性进行观察、抽象、测试、检验、逼近、仿真等,进而解决数学和科学问题的一类科学研究方法。
9.数学实验方法的本质特征:实践性,创造性,演绎与归纳的统一性,经济实用性与应用广泛性
10.数学实验方法的方法论意义:发现和总结数学规律,验证和检验数学问题,应用和解决建模问题
11.数学实验方法偏重于方法的运用,而数学建模偏重于问题的解决。
12.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创设了一种“问题、实验、交流、猜想、验证”的新模式。
包括五个环节——创设情境、活动与实验(主体和核心环节)、讨论与交流、归纳与猜想、验证与数学化
13.在数学教育的意义上,数学实验方法的作用:
①        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②        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养成
③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4-10 17:24:03 | 只看该作者
第九章        数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分析法:执果索因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形式化
•数学形式化的教学和解决问题时应该注意两点:
①        强调内在规律、规则的限制
②        具体问题的数学形式化解决答案要符合实践要求
•中小学的数学是处于与实践问题密切联系的特殊的形式化阶段——
①        中小学数学也是数学的形式,因此它必然是形式化的表现形式
②        由于特定的年龄段学习心理的局限以及中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要求,数学的形式化都隐其后,而以现实、生动的数学问题来表现数学的形式化
•数学中常见的形式化的问题有:数量及关系的形式化(用字母、符号表示数量及关系)、概念定义形式化(用符号表示数学概念)、命题及证明形式化(如数理逻辑语言符号)等
•数学的形式化发展,经历公理化方法的阶段:实质公理化,形式公理化,元数学的建立
•元数学的目标要论证数学的无矛盾性以及理论构成的严谨、完美
4.演绎法: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组成的三段论式的论证推理。
•演绎法的注意事项——
①        掌握演绎法运用的形式化特点
②        必须严格遵守其形式化的规则,必须清楚每一步推理、每一步运算的前提依据是什么
③        应用形式化的演绎方法时,应当注意前提条件的内涵
5.构造法
•数学是数学符号的表达式
•构造法:也称构造性方法,指数学中的概念和方法,按固定的方式经过有限个步骤能够定义的概念和能够实现的方法。
•构造法的特征:对所讨论的对象能有较为直观的描述;不仅能判明某种数学结论的存在,而且能够实现运演操作并求出具体的表达效果
6.反例法
•反例法:建立在数学证实的理论与逻辑推理基础上的并且具有一定否定作用的例子
•反例法的作用——
①        有助于发现原有数学理论的局限性,从而推动数学的迅速发展
②        有助于澄清数学概念和理论,从而使人们深入理解数学的内涵
③        有助于数学的学习,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研究、构造数学的能力
•构造反例的方法:特例选择,性质分析,类比构造等
7.数学命题的基本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4-10 17:23:56 |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化归法
1.“化归”就可理解为转化、归结的意思。
  数学中的化归法是指把待解决的问题归结到一类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从而求得原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化归法有时也称为化归原则。
  化归法的核心思想是指对问题的转换
  化归法的特征是转换、转化
2.熟化:向自己熟知、熟练的问题上转化
3.外部的化归法:其一是把一个实践问题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过程),其二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求解问题
4.变形法包括:等价变形,恒等变形,同解变形,参数变形
5.在中小学数学中等价变换大体有如下两个方面:
在数的方面——有等值变换,同余变换,同解变换等
在形的方面——有合同变换,相似变换,等积变换等
6.恒等变形包括:多项式的恒等变形,分式的恒等变形,有理式的恒等变形,对数式的恒等变形,三角式的恒等变形等
7.同解变形:在等价转化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等价的变换,使原来的等式与变形的等式有相同的解
8.关系映射反演方法,也称关系映射反演原则,或简称RMI方法
9.RMI方法是通过映射,定映,反演三个主要步骤来解决问题的



第八章        逐次渐进方法
1.逐次渐进方法的分类:一类是对数学问题解法的逐次渐进方法,另一类是对数学问题本身的逐次渐进方法
所谓数学问题解法的逐次渐进方法,是指对数学问题先给出一个可行的或近似的初始解,然后以这个初始解为基础,按一定的程序给出一个解的序列,这个解序列的极限就是该问题的最后解。
        所谓数学问题本身的逐次渐进方法,是指我们在研究数学问题时,从较大的范围开始逐步缩小问题的范围,通过对这些缩小范围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并且通过对解决问题方法的分析、综合等获得对原来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2.逐次渐进方法的应用:逐次试验、选择方法;逐步逼近与无限逼近的方法;递推法;递归法
        递归法:把未知对象排成一个序列,并先求得第一个未知对象的结果,然后利用已经获得的第一个未知对象的结果,求得第二个未知对象。
3.类比猜想:依据两类对象之间存在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属性、形式,猜测它们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相似的特征、属性或形式的一种思维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4-10 17:23:50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数学模型方法
1.模型方法一般分为:实物模型,思想模型
2.模型方法具有可重复性、可操作性,能动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相互关系,促进了模拟、类比方法的现代化
3.数学建构:使用数学概念、数学符号、数学语言等表述出来的被研究对象的纯关系结构
4.数学模型的解释——
        广义: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是数学模型,因为它们都是在各自相应的原型实体中抽象的数学模型
        狭义:将具体属性抽象出来构成一种特定的数学关系结构,只有那些反映特定问题或待定事物系统的数学结构才叫做数学模型
5.数学模型方法:利用构造具体问题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6.数学模型的分类——
①        按来源分:理论模型、经验模型
②        按研究领域分:经济模型、人口模型、生态模型、交通模型等
③        按使用的数学工具分:函数模型、方程模型、三角模型、几何模型、概率模型等
④        按涉及的变量状况分:离散模型、连续模型
⑤        按功能分:描述性模型、解释性模型
7.描述性模型:从特殊到一般,即从分析具体的客观事物及状态中,经过数学语言(概念、符号与公式等)的描述,得到一个数学模型。
        最具代表性的是“格尼斯堡七桥问题”        
        “七桥问题”结论:如果每点引出的线都是偶数条则可以一笔画出,如果出现两个奇数点也可以一笔画,但是如果出现两个以上的点引出的线是奇数条那就不可能一笔画。
8.描述性数学模型分类:
确定性数学模型(如代数方程、微分方程、函数方程、积分方程)
随机性数学模型(如概率论、数理统计等;布丰的投针实验)
模糊数学模型(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
9.解释性数学模型:由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的公理化系统出发,运用数学的某种结构形式对公理系统给出某种结束的一种数学模型方法。
        如庞加莱给出的一个非欧几何的数学模型
10.数学模型的构造:指对现实世界中的原型进行具体地数学建构的过程
11.数学模型建构的步骤:
①        掌握和分析客观原型的各种关系、数量形式
②        确定所研究原型的本质属性,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
③        建立数学模型
④        对数学模型进行运演和检验
12.对中小学数学模型方法的教学的注意事项:
①        通过对数学模型的构造能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数学的本质特征
②        运用数学模型的直观、形象作用,强化学生的数学感受能力
③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典型的数学模型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4-10 17:17:0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数学的公理化方法
1.数学的公理化方法是第一次完整地表现在《几何原本》中的数学方法
2.公理化方法:也称为公理方法,就是从尽可能少的无定义的概念(基本概念)去定义其他的一切概念,从一组不证自明的命题(基本公理或公社)出发,经过逻辑推理证明其他的一切命题,进而把一种学科的知识建构成为演绎系统的一种方法。
3.由原始概念(基本概念)、公理所构成的演绎系统成为公理系统(公理体系);
  公理化方法是构成公理系统的方法,公理系统是由公理化方法得到的数学理论体系。
4.基本概念:不加定义的概念。(具有必要性、独立性、完备性)
  定义概念:也称为派生概念、导出概念,指由初始概念定义的概念
  原始命题或公理:不证明的命题
  定理:经过公理推演出来的命题
5.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历史上第一个成文的三段论式的演绎方式的公理化方法。
  第一次把公理化方法系统用于数学中的是古希腊的欧几里得,他把形式逻辑的公理演绎方法应用于几何学
1899年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问世,这是公理化方法在近代发展的代表作,它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公理化方法建成了一个完备的、形式化的公理体系。
6.欧几里得列出五个公设和五个公理,公理是适用于一切科学的真理,而公设则只用于几何。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以直观几何背景为基础构成的体系,它代表的是“实质性公理体系”(也称实体性公理体系),这种公理化方法也称为实质性公理化方法。
欧几里得从上述的五个公设和五个公理出发,推出了465个命题。
五个公设为:
①        由任意一点到任意一点可作直线
②        一条有限直线可以继续延长
③        以任意点为中心及任意的距离为半径可以画圆
④        凡直角都相等
⑤        同平面内一条直线和另外两直线相交,若在某一侧的两个内角的和小于二直角,则这二直线经无限延长后在这一侧相交
五个公理为:
①        跟同一件东西相等的一些东西,它们彼此也是相等的
②        等量加等量,总量仍相等
③        等量减等量,余量仍相等
④        彼此重合的东西是相等的
⑤        整体大于部分
7.罗巴切夫斯基引入了一个与第五公设完全相反的公设:过平面上一个已知直线外一点至少可以引出两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8.罗巴切夫斯基的新几何——锐角假设的双曲式几何
  黎曼——钝角假设的椭圆式几何
  从而非欧几何被人们所承认
9.非欧几何对公理化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①        人们可以采取一个与之相反的公理并发展成为另一个新的公理体系
②        为公理化的推广和建立新的理论提供了已经,大大提高了公理化方法在数学中的地位
③        非欧几何的建立标志着从实质性公理化方法向形式化公理化方法的过渡
10.《几何基础》的问世意味着公理化方法进入到了形式化的阶段。
  《几何基础》称为形式化公理体系,构成《几何基础》的公理化方法称为形式化公理化方法。
11.对于公理的选择的基本要求:协调性(相容性或无矛盾性)、独立性、完备性
        协调性:一个理论体系中无矛盾
        独立性:不允许有一条公理能用其他公理推导出来
        完备性:在一个公理系统中要有确保能推导出所论述的全部命题的公理
12.公理化方法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
13.布尔巴基学派认为数学是由三种基本结构构成:代数结构、序结构、拓扑结构
        代数结构:一个集合的代数运算体系。即一个集合上规定了一种运算,并且能够使两个元素按照运算得到另外一个元素。
        序结构:集合中的某些元素之间有了先后的排序关系
        拓扑结构:领域、连续、极限、连通性、维数等构成一般拓扑学的研究对象
14.中学教材中的公理系统——
平面几何公理:
①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②        在所有连接两点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③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一条而且只有一条直线和该直线平行
④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⑤        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⑥        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⑦        矩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a和宽b的积
立体几何公理:
①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②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
③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④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⑤        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积
⑥        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任意平面所截,如果截得的两截面的面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5: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