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4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先吃透教材,再研究情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可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肉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进入具体的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价值和力量。由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感悟到,“教学情境关注的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背景与知识以及问题与思维的关系和矛盾”。同时,我们还应该弄清楚这样的事实,那就是情境服务于教学,生发于教材,融合于特定的知识内容。这也决定了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吃透教材。然而许多教师尚未深切领会这一点,导致所创设的情境偏离了教材,打乱了教材根据学生思维、心理发展的特点所设计的教学环节,造成课堂教学高耗低效。

一位教师在教学《平移与平行》时,用课件演示出汽车急刹车后车轮所留下的两条痕迹,并以此为情境,要求学生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目的是引出“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的概念。从表面上看,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无可厚非,也合乎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观到概括的教学原则。但是,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却会发现教材编写组的专家在编制这一课的时候,并没有对四年级的学生提出能抽象出平行线概念这一要求,而是设置了借助学生平移线状物体(如铅笔、小棒等)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认识平行线的目标要求,突出的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性理解,并暗含“知识小步子、螺旋式上升”的新课程教学要求。而授课教师却越俎代庖、擅作主张,进行了不应有的深化,不但客观上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还降低了教学效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一位教师在其博客上描述了自己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的困惑。究其原因,同样是因为教师没能吃透教材所致。下面是这位教师的课堂描述:“圆的周长”这个知识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本课时的重点是圆的周长计算,难点是建立圆周率的概念。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课前除了布置学生预习,还让学生精心准备实验工具,如细线、圆形物体、刻度尺、三角板等。为了使实验科学、顺利地进行,首先引导学生探讨总结出测量圆形物体的直径和周长长度的方法,如滚动法、线绕法等。清楚了测量方法,学生开始实验,探究在同一个圆里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即在同一个圆中周长与直径的比值(c/d)。很快有9名学生举手示意,通过实验完成了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我心中暗暗窃喜,惊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为自己精心的预设而得意。但是,当我一一检查后,心里凉了大半截。原来,完成的学生中有8名学生得到的c/d的比值全部是“3.14”。(课后经调查得知,同年级平行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种现象)是偶然?是巧合?还是别的原因?……

其实,通过对“割圆术”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之所以要找到圆的周长与半径或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主要是基于“直线测量”的需求,即线段长度的测量可以直接由测量工具得出相对精确的数值,而弧线长度的测量却需要借助外在的辅助手段,如此难免会存在误差。为了避免测量上的困难和误差,人们才有了通过测量直径或半径间接得到圆周长策略的产生,圆周率因此才被发现。但是,这位教师因为未能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因此教学时绕开了这一关键性问题,不但自己“不知其所以然”,而且也“殃及”了学生。

余文森教授对于有效教学曾有这样一段论述: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又能“动”得好呢?关键在于教师思考为什么要让学生“动”。教师有了这个认识基础,学生就会“动”得有序,课堂教学追求的就不是热闹的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要设计好问题,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其次要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矫正。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或自主交流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教师应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我认为,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而言,余教授的这段论述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即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否则情境就会“神散”,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也妨碍学生弄清楚某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7: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