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寻阅读的方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00:5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追寻阅读的方向
——阅读测试结果分析

昨天偶尔在《小学教学》上读到这样一篇文章《阅读理解应当有相对刚性的评价体系》,其中介绍“评价一篇文章,一般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意识内容,即写了什么;二是形式,即怎么写的;三是语言,即运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那么我们的孩子应该怎样来阅读一篇文章呢?笔者做出了“学懂一篇课文”阶梯指标的初步设想。于是我根据四年级孩子的特点,选择了《同步阅读文库》中的一篇文章作为测试内容。并分别从朗读、自主识字学词、文章内容把握、摘录仿写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结果统计

《山里的妞妞》讲述了一个山里孩子家庭贫困,父亲长期卧床不起,她坚强、善良、勇敢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同时她在校学习成绩优异,是班里的学习委员。最终妞妞在希望工程的援助下没有辍学,继续完成学习。文章最后,当老师看着妞妞劳动的北影时,心想:“城里的同龄孩子这时在干什么呢……”

文章内容生动感人,能够引发孩子们的同情之心,同时运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来写妞妞的生活和劳动。根据文章内容,我把学生回答的各部分内容分为三个等级进行评价,最终统计出相应等级的人数从而分析孩子们在阅读理解方面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下面就是我们四年级六个班在主要内容概括、带来的启发和思考、摘录优美句段和仿写四个方面所做的统计:


二、比较分析




1、大部分孩子能够找到主要内容,但是不能很全面的概括;能找到文章表达主要内容的词句,但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很好地进行概括。




2、在谈到阅读带来的启发和思考时,孩子们的理解比较片面。大都停留在要多帮助家人干活的层面,而没有想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3、学生在读文章时能够找到优美句段,特别是在本文比喻和拟人的句子较好,孩子们摘录较好。但是在仿写那个环节上,大都注重了比喻和拟人的模仿上,自己写出的句子比喻、拟人运用的不够恰当。




4、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我也留意到班里有58名同学,其中有6名同学不能很好地投入其中总在左顾右盼。




5、孩子们没有养成查字典的习惯,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总是放之任之。




三、收获反思




看着孩子们交上来的答卷掩卷沉思,回想我带着孩子在阅读中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几多欣喜几多愁!但此时更多的应该是一些反思。于是就有了下面的阅读实施计划。




1、读书中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要用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沉浸于文本,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寻找乐趣,慢慢地培养他们阅读时沉醉其中的好习惯。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孩子阅读方法的指导,例如:圈画重点词语、学习写作方法、思考联想、圈画批注等,让孩子在读书中有思考、有收获、有成长。




2、读书中的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交给孩子阅读方法后,就要让他们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平时阅读中去。于是,我希望孩子们能在自主阅读时虽身携带字典,做到越到不认识的字主动学习掌握,遇到不理解的新词主动探究其含义。这样他们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对于有所启发的部分进行简单批注,这也是孩子阅读思考的痕迹。


3、读书中的积累


对于阅读过程中那些作者精心雕琢的句段,我们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去积累。在这个摘录积累的过程中,当孩子把那些精美的文字通过自己的笔摘抄下来时,那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成长。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选择值得积累的内容。它们可以是精美的文字,可以是作者独具慧眼的思考,可以是给我们的思考和警示,但是它们最终都是为了孩子今后的习作铺路。


4、读书中的运用


当孩子在阅读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孩子对于生活细节的捕捉和记录,于是日记也就应运而生。在日记中孩子的生活是那样富有情趣,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日记中得意宣泄,所以日记中的文字是真实的、感人的。另一方面,在日记中还应该鼓励孩子去大胆尝试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素材,可以是词语,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方法上的运用。




总之,孩子的阅读不仅陶冶性情,还应为他们的写作提供服务。当我们带着孩子在阅读之路上前行时,更需时不时地总结回顾读书历程,从而矫正阅读航向,不断寻找阅读的方向。总之,让我们的孩子在阅读中且行且思,在生活中且思且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8: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