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27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在教学第一线面对课改后小学数学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和课堂教学中产生的新矛盾、新误区,不断总结、反思,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形成了不少新的思考。在这里,我们择要登出一些片断,让老师们分享。
我在思考:“生活味”>“数学味”?
曾经的数学课,计算教学总是那样的单调枯燥(复习——示例——模仿——训练),应用题教学走进了人为编造、纸上谈兵的死胡同,计量单位和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也常常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一应用就闹笑话,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大多成了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空壳。
如今的数学课,“生活味”渐渐浓了起来,有时甚至超过了“数学味”。
一位老师上三年级《找规律》一课(国标版实验教材),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寻找搭配的规律,进行了如下的组织:
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使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
展开——周三的菜谱(排骨、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
巩固——周五的菜谱(荤菜:肉丸子、虾,素菜:白菜、豆腐、冬瓜)让孩子们说一说,有哪几种搭配方法,并想一想一共有几种。
应用——超市购物(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以上资料来源于张向阳先生)
这节课可以说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数学,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为了在纸上写上这些菜名,老师为了把学生的搭配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在教学时完全可以用符号来替代菜名);整堂课黑板上写满了菜名,大家说的全是菜名,而且当学生汇报时,很容易把荤菜和素菜搞混淆,学生听到这些菜名时都先要想一想是荤菜还是素菜,更不用说学生看到这些美味所引起的条件反射了。尽管孩子们在挑选和搭配时显出了极其的可爱,教室里也不时有一阵阵笑声。但数学的力量与价值在这种有点异化或乏化的生活化中,显得极其苍白与无力。
笔者不是反对数学课堂的生活化,反对的是把生活化作为数学课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既然“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我们是否可以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做如下概括: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问题——生活问题。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需要让孩子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我们常说,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能只“烧中段”。“生活化”应与“数学化”结合起来,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