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尽可能提供说英语的环境。中国学生学英语缺少语境,因此在上课时总是尽量说英语,学完一篇课文后,老师可设计出一些问题或者“True or false”让学生回答,以此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比如在学完《Computer》这篇课文后,我问学生o you think computer can take the place of human being in the future? What's the writer's opinion about it?这不仅可考察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让学生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组织学生分析主题句,归纳大意,如:“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并且表达出来。这些方法避免了传统评价体系的单一性,突出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要求学生平时多使用英语,要进办公室或迟到必须说:May I come in?平时跟老师打招呼多用英语,向同学借东西说:Can I use your…?同时开辟英语角,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说英语的机会。
七、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习。古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坏跟任课老师有很大关系。他们喜欢上一位英语教师,也往往会喜欢上他的英语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因此在课内外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 将欢乐带给学生,努力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经常找学生谈心,进行家访,帮助学生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对学生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并精心设计学生们的作业,认真批阅,及时为后进生补缺。一切为学生着想,使学生们主动地去学。
不论是将已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抑或是将某种技能、技巧教给学生,都离不开一种在教学意图和最终结果之间起中介、联系作用的手段,即适当的教学方法。不难设想,在外语教学中,再好的教案设计、施教意图,如果缺少使之具体化、操作化的方法,也只能是徒具形式的空想。由此可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模式建立了一种了解、尊重、严格、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它通过学生的提问、思考、自由讨论等,使学生们的学习具有主动性、持久性。这种模式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投入各种英语活动,了解掌握英语的过程、掌握英语学习的规律,从而学会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自学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改善了以往学生在升学“紧箍咒”下按老师意愿行事的传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种模式,它以部分课后练习被自由讨论所取代,老师讲课的时间和学生答题讨论的时间几乎相等,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调动了学生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动机、求知欲和自信心,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对提高学习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