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论文 溯源析形 培养字感 发展思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6:0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教研文章 溯源析形 培养字感 发展思维
厦门市集美小学 吴金红
“语感”一说,由来已久,众所周知。但根据文字学家张朋朋“字本位”的观点:“汉字系统以汉字的具体实体作为基本单位。” “因此,不论要获得哪种文体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应该坚持“字本位”的基本原则,都要学习汉字的音、形、义。”[1]这实际上是说:语感的培养,应以“字感”培养为基础,品味单个汉字的色彩、质地、音韵和文化特质等,方能达到“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2]的目的。



所谓“字感”是对汉字隐含的规律性的一种深刻的直觉,是对汉字规则的认识,是对汉字内涵的感悟,它属于直觉思维。字感敏锐的人见到“寒”字,直觉冰封大地、北风冷峻,见到“暖”字,倍感春日融融,风和日丽;读着“望”字,眼前所呈现的应是翘首以盼、举目四望的身影,想着“弯”字,浮想联翩的该是“明月似弯弓,映着河巷小舟石径”的景象,有着说不出的韵味和意境。但这样的直觉和顿悟是以汉字知识的累积为基础的,是以长期学习汉字经验和能力为前提而形成的条件反射。那么,识字教学时如何帮助学生累积经验、形成能力呢?



一、追源溯形,还原画面,使单字具象化



汉字以形示义,画面感强,直观形象,具有事象性的特点,大多能见形明义。比如象形字,虽然为数不多,但它们是构成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的基础,构形示义的作用不容忽视。只是现代汉字为方块文字,不再有象形的功能,所谓象形其实是指它们的古文字而言。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它们追源溯形,把一个个文字符号转换成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古文字画面,能观其形、明其义,展其境,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6:03:01 | 只看该作者
如:“木”字,甲骨文写作“”,像枝叶、茎干和根俱全的一棵树形,一上部的两斜线是树枝,撇捺是树根的简笔画,竖是树干的写生。我们借助实物图画—古文字形—现代汉字的对比分析,引导联想和想象,把树的形象和文字的笔画一一对应起来,深深植根于孩子的脑海中。“源头有活水,水到渠自清”。从此以后,当学生学习以“木”为偏旁的字时,树的表象就会在脑海再现,一种从“习得到非习得”的识字能力逐渐形成。再如:“禾”字,学生初学时,容易与“木”混淆,从而写错。金文写作“”,像茎、叶、根俱全而成熟的稻禾垂穗形。那头上斜斜的一撇,正是沉甸甸、饱满下垂的稻穗、麦穗、高粱头等的写照。两下一对比,学生就能辨形明义了。等到学“李”、“季”、“秃”等字时,字形难点就容易突破,而词义的辨析就有理据可寻了。

古汉字如何为教学服务?教学时可以呈现实物画面、古汉字、现代汉字等进行求同求异,也可以通过画谜、文字画、字谜、顺口溜的方式呈现形义联系,然后进行形义剖析和汉字知识的灌输。汉字知识可以提高字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语)。

二、析形明义,赏鉴情理,发展思维

“一字未忽宜,语语悟其神。”汉字是集“真”、“善”、“美”为一体的美的艺术,不仅具有具象性的特点,还具有意象性的特点。因此,讲明形义关系应该成为识字教学的重点。

1.由此及彼,感知汉字的质感。

所谓质感,是指汉字所包蕴的知识内容和生活经验。汉字是结字成词的,构词能力特别强,具有一字多义的现象,呈现出表义的多维性和信息的亲和力,这也迫使读者带着更强的参与性去探求其真谛。一个“去”字在《汉字源流字典》中有21个义项,与别的字组成的词语就更多。字是词的基本构成单位,了解了字义,词义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

那么,从单个汉字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字形和字义有什么关系?字的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还是以“去”字为例。“去”字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次呈现是在一上古诗《一去二三里》中,“一去二三里”的“去”字怎么解释?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人一定会发现,就算已经朗朗上口、倒背如流,学生还是不能明白其义。而我从字形分析入手,理解字义就容易多了。步骤如下:1.出示甲骨文“”,我用一个简单的人偶辅助演示,学生就明白了上半部是人的变形;下面是“口”,代表山洞出口,说明远古时期,人们是穴居的。那么,人在山洞口干什么?学生的回答总有一个要指向“离开”,这不难。老师就顺势归结出它的本义是离开,再由本义讲授引申义,“去”在本诗中引申为离开的空间距离,即“离开家走了二三里”、“距离出发的地点有二三里”。本义和引申义是通过空间联想联系起来的。2.借机渗透汉字学知识:像“去”这样,用几个形旁的形或义会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就是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就叫会意字。3.从理解字的本义、引申义出发,让学生进行扩词训练,就有各种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不同答案,如“不去、回去、离去、出去”等等,不仅训练了发散思维,而且积累了词语。

当“去”第二次呈现下个单元的《画》中,“春去花还在”中的“去”字,意思又发生了变化,由距离,引申为距离的时间、过去,这是由时间联想而引申出来的。当汉字一次次多重反复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对一字多义的现象感知越来越深,对字义的判断、推理能力就越来越强,字感就越来越好,应用汉字就更能得心应手。

2.多重隐喻,感受汉字的意趣。

有人说:“英语是法治的,而汉语是人治的。”是的,汉字是诗意化的,它通过客观可辨的象形的部件,进行合理的组合来显示字义,其方法如诗,有象征、明喻、暗喻、拟人、拟物等。教学汉字可对汉字进行诗意化的解构,使学习活动意趣盎然,别开生面。

如“回”字,金文写作“”,像水流回旋的样子,小篆写作“”,大圈套着小圈,表示两重回转的意思。本义是回旋、旋转。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形义联系起来,调动想象的参与,感受汉字的意趣。在一上《雨点儿》中,“回”引申为回答、答复的意思,那中间的小“口”好像在热情地呼唤,外边的大“口”正在快乐地回答,一唱一和,乐趣无穷,把孩子带进小雨点和大雨点之间的互动中;在二上《回声》中,“回”字的大口小口就成了水的波纹,是折转的意思,那波纹“一圈圈地荡开去,又一圈圈地荡回来”,多有意思啊;在二上古诗《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 的“回”是“由别处返回原来住的地方”的地方,那小“口”在字感强烈的人眼中,就是游子夜夜萦绕梦海却回不去的家乡,那大“口”象征游子长年奔走却无法驻足长住的他乡,久客他乡,世事沧桑,何等感伤?叶落归根,虽人已老,鬓已霜,但心归宁静,平和满足。在“回”字形体的触动、暗示下,学生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回”的字义,这种心理行为、语言行为正是隐喻思维的体现,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训练了学生字感的形象性、直接性和敏捷性。

3.联觉通感,品味汉字的意境。

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通感以联觉为基础,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识字教学若能引导学生借助联想,调动联觉,形成通感,当能更快地使学生融入文章意境。如二上古诗《赠刘景文》中生字“残”的教学。“残”字,小篆写作“”,从歹,从戔(繁体),戔 ( jiān) 兼表声。“歹”是什么呢?甲骨文写作“”,想剔去筋肉的残骨,这是“歹”的本义,大概残骨给人印象不好吧,所以引申为“坏、恶”。而“戔”字,甲骨文写作“”,从两戈,表示残杀。拼合字意,“残”的本义就是被贼人所伤害。分析本义,学生从“残”字感受到的就是残缺,是破败。再把字放到句子中去理解,1.反复诵读:“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感受音韵;2.引发联想:你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荷尽”“菊残”正是视觉所见;3.触动联觉:满目残花凋零,满池枯枝败叶堆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是谁在摧枝折花?于是,学生的想象中听到了萧萧作响的秋风,看到了荷花池灰败的色调,触到了零落成泥的花瓣,从声音(听觉)、色彩(色觉)到事物的情状(视觉)都透着一个字——“冷”(温度觉)。一字一境,汉字多么神奇。吟咏往复再三,再与下文浓艳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跌宕起伏,豪情顿显。

4.以形显义,品鉴汉字的深刻内涵。

汉字表意具有简洁性、蕴藉性的特点——它总是追求以简驭繁、言约意丰的表意效果,追求“以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巴尔扎克语)。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浓烈的思辨色彩,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我们的识字教学,应善于引导学生从汉字形体的细微之处,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发现其中的真、善、美,欣赏汉字书法艺术,品鉴汉字的深刻内涵。

汉字的书写留下了咱们中国人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1.守“矩”。字形方正,点、横、撇、捺,符合规范,中正平和是汉文化的美学灵魂。2.有“礼”。汉字的笔画或部件之间,相互谦让,团结一致。如部首字“人”的变形,独立为“人”,一撇一捺,相互扶持;在左为“”,在右上为“”,在下为“”,捺笔变竖、变横、变点,只为了给别的部件腾出空间,不破坏整体之美。3.蕴“理”。字如其人,字体要端正、规范,隐喻着做人要“正直守纪、安身立命”;字体的重心要稳、不偏不倚,做人要有操守、守公道、平等待人;上下左右要平衡,这是阴阳协调、辩证统一观念的体现等等,总之要写得端庄平和、雍容大度。4.传“情”。汉字是象形表意文字,是形、义、情、理兼备的综合体,书写时要调动五官,细细品味。如写“信”字,就懂得要一言九鼎;写“爱”字,要感受到爱人要用心、用行动表现。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读书如此,识字如此,写字亦如此。长期的书写汉字训练,沉浸其中,参透字中三昧,有修身养性的作用。

多年来,识字教学在识字途径、形式、方法上不懈地探索,却对汉字本身的科学缺乏了解和探究。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汉字本身极强的生命力说明其构成系统的科学性,字里的传奇需要我们教师好好去探索,去感受。追溯字源,回归汉字最开始的时候,当能揭示汉字的本质,找到科学识字的方法。

参考资料

[1]张朋朋.文字论[M]. 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25-2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8: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