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课时,有这样一道习题:把下面每个图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几个?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先引导学生将第一个图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有了这一基础,学生很快顺利完成了随后两小题。应该说,教师对练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考虑得比较全面,指导也很到位,学生的练习效果不错。但笔者仍觉得有些缺憾:教师关注了学生对问题结果的探寻,但对这道题背后所蕴藏的丰富的思维价值,比如观察能力、探索能力的培养等,关注明显欠缺。
事实上,教过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教师都知道,随着边数的增加,多边形所能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也会相应增多,而且多边形边数与三角形个数还存在着如下关系:多边形边数-2=三角形个数。试想,假如教师对此有所了解,并在学生完成上述练习后,作如下处理: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图形的边数及分成的三角形个数,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在学生初步获得结论后,再出示七边形、八边形甚至边数更多的多边形,引导学生先猜一猜,可能会分成几个三角形,然后再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在此基础上,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类问题的理性思考。那么,学生在进入高年级学习相关内容(诸如多边形内角和等)时,必然会显得更加得心应手。
数学中的每一知识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前有所“呼”,后有所“应”。而我们当下的数学课堂,很多教师对于新知与原有旧知的联系关注较多,但对新知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究竟会和将来的哪些数学知识相呼应,很多教师心中无数。这一情形很可能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堂错过许多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点。所以,教师要对整个小学数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这样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既瞻前又顾后,才能做到高屋建瓴,为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提供更好的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