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3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妙用俗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22:2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妙用俗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
    文学作品中的俗语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俗语的运用除了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以外,它还在揭示课文思想内容、塑造人物形象、阐发语文教材意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有效运用俗语,会使教学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关键词:
红楼梦;俗语;教学
    “只要通俗易懂、广为流传,这样的词语或语句就叫做俗语。实际上,它包括了谚语、格言、警句以及部分成语、歇后语和俚语等。”①俗语在我国民间口语和文艺作品中被大量使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用俗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课堂效果。在我国杰出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作者就运用了大量的俗语,有人将《红楼梦》中的俗语比喻成皇冠上的明珠, 璀璨夺目。下面以《红楼梦》为例,谈谈俗语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揭示课文思想内容
俗语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考察了学生语文常识。在《红楼梦》中,揭示思想内容的俗语数量是比较多的,揭示的内容也是比较丰富的。
其一是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趋势。
在第五十七回, 薛姨妈给湘云、黛玉解释什么是“当票”时:
二人听了, 方笑道:“姨妈家的当铺也有这个?”众人笑道:“这更奇了!‘天下老鸹一般黑’, 岂有两样的。”②
一句“天下老鸹一般黑”, 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贾府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连封建统治阶级内部, 包括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亲属关系,都被涂上了一层厚厚的铜臭, 可以想见他们对广大农民、奴仆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了。第七十四回, 在抄检大观园时, 探春说得更为形象、逼真: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 若从外头杀来, 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 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
一方面由于探春是庶出, 再加上她的性格耿直倔强, 她早已对贾府里人的行止不满, 她借“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这句俗语表达了自己痛切的心情, 实际在客观上预示了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行将败落的前景。例如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的一席话穿插着几例精当俗语,体现出了她的过人见识:
“……你(王熙凤)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 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后又有“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 荣辱自古周而复始, 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之句。其中最为精当的是四句俗语的运用。“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比喻了物极必反、盛则转衰的含义。“树倒猢狲散”比喻中心人物(贾府主子)垮台,依附者也就纷纷离散。这也正对应了那句“盛筵必散”。这一组俗语的运用,充分有力地说明了贾府及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衰亡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其二是揭示主人公宝黛二人的忠贞爱情。第二十九回写到宝玉和黛玉拌嘴,一个砸玉,一个剪穗子,闹得连贾母都急得抱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22:30: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九回, 宝钗说:“真如俗说‘各人有缘法’”。
比较两人所引用的俗语, 很自然我们就能看出谈话人是属于哪一个阶层的。柳家的是贾府的奴才,管理厨房的, 而宝钗是皇商家的小姐, 博学多才, 她引用的俗语自然就儒雅而隽永。
三、阐发语文教材意蕴
    我国的俗语资源非常丰富,需要我们教师平时注意搜集整理,并妥加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红楼梦》中的俗语除了上述两方面的作用外,还具有阐发语文教材意蕴的作用,这类俗语的运用也不在少数。如第十一回秦可卿对自己的病说过一句俗语:治得病治不得命。
这表明秦可卿在生死面前,头脑非常清醒,更表现出她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这不是启示我们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在死亡威胁面前,要达观,要尊重科学,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吗? 在一定的科学手段下,病可治,但生命却不可复生,如果人人都具有这样豁达、开朗的心理,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一世,不就更加快乐、更加幸福吗? 又如第三十四回袭人向王夫人献言时曾用了两句俗语,一是“没事常思有事”,一是“君子防不然”,袭人的话是提醒王夫人事先预防着宝玉与钗黛等姐妹做出“无头脑的事”来。我们虽不认同袭人的这种行为,但她说的这两句俗语却仍对我们有所启示:其一是做事要有周密安排、详细计划,其二是平常要有忧患意识,多设想几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并早作打算;只有如此,才可能避免出现意外而弄得措手不及。赞香菱不怕艰苦的决心和毅力,“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此俗语对我们所有人都具有启示,它已成为人们在困难面前鼓励自己、激励别人的名言警句。在任何困难面前,只要我们一想起这个俗语,就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增添无穷的力量。又如第五十六回史湘云听说江南甄家也有一个“宝玉”,便对宝玉说:你放心闹罢,先是“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如今有了个对子,闹急了,再打很了,你逃走到南京找那一个去。话中“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的俗语也极富哲理,它揭示了个体与集体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并强调了集体的重要性。
又如第四十九回众人夸赞香菱写的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时,曾用过一个俗语“不经一事, 不长一智”这句俗语, 原意是说只有经历过一件事, 才能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在第六十回里, 丫环春燕的娘被众丫环数落之后, 春燕劝她以后不要再多管闲事儿了, 她娘说了一句:“俗话说: 不经一事, 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人类的知识来源于实践, 无论是在社会实践中还是在生产实践中,人们总是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另外,书中第六十八回“表壮不如里壮”、第七十九回“情人眼里出西施”、第八十回“清官难断家务事”等俗语,也蕴涵着对生活经验的体验,充满着哲理。
综上所述,俗语在课堂上的运用具有多种重要的作用。《红楼梦》“淘汰了俗语中的那些俗亵成分,把俗语提高到新雅纯粹的文学语言的高度。”③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妥加应用,则不仅能自然地引入新课,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22:29:55 | 只看该作者

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
这话后来传到宝黛二人耳内,“原来他二人竟是从未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俗语,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泣下。”“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俗语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宝黛二人忠贞的爱情关系,正如后面紧接着出现的一句俗语“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一样,他们的恋情是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的,而且彼此都对对方无比忠诚、忠贞。虽然他们有时还闹矛盾,但一定会“聚头”———他们“情发一心”,结合在一起,那是“木石前盟”早就预示了的结局。这里二人出现的拌嘴,是因为他们都在试探对方,不久之后,即第三十四回宝玉送帕黛玉题帕之后,二人就再无猜忌了,他们消除了误会,两颗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二、塑造人物形象
在平时多积累俗语方面的素材,并在平时的授课中重视俗语的渗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抓住了特点,更利于知识的记忆。不管作者用什么形式来引用俗语,目的都是为小说的内容服务,尤其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这些俗语大多出现在人物的言谈之中, 对刻画人物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凸现人物性格, 形神兼备。
《红楼梦》中的人物四百多人, 而这四百多人各有各的独特的姿态、个性, 而每个人在言谈中所引用的俗语都恰如其分, 很好地凸现了人物的性格。恰如脂砚斋所评:“此等世俗之言, 亦因人而用, 妥极当极。”根据不同的人物选择不同的俗语来刻画人物性格, 达到“妥极当极”的程度, 是曹雪芹运用俗语的卓越成就之一。
俗语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的一个著名的例子是贾芸在二十四回中对宝玉说的一段话:“俗语说的好,‘摇车里的爷爷, 拄拐的孙孙’。虽然岁数大, ‘山高高不过太阳’。……自从我父亲死了,这几年也没人照管,宝叔要不嫌侄儿蠢,认作儿子,就是侄儿的造化了。”作者根据贾芸的性格特征,让他说“摇车里的爷爷, 拄拐的孙孙”、“山高高不过太阳”这类俗语,寥寥数语,就把贾芸“最伶俐乖巧”以及那种善于逢迎拍马,一心想“攀高枝儿”的性格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就这么淡淡的几笔,在《红楼梦》中成为完成贾芸这个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贾芸这个在小说中不太重要的人物也能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令人不能不赞佩作者的匠心。
写次要人物尚且如此,主要人物就更引人注目了。王熙凤是整部作品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她性格复杂,让读者又是恨,又是爱。作者在塑造这位贾府的“泼辣货”时,俗语便对她“精明果断”、“有情有欲”、“蛇蝎心肠”、“美丽动人”、“口齿伶俐”、“十恶不赦”的凤辣子形象的刻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第六回中,凤姐对刘姥姥说:“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凤姐这句话把她那骄妄而又虚伪的性格,表现得何等妥帖自然。她俨然把贾府与封建朝廷相提并论,显得她多么骄妄不可一世;而她不因为刘姥姥是“穷亲戚”而加以嫌弃,又似乎显得她非常宽怀大度,会做人。实际上她不过是为了讨好王夫人,因为刘姥姥家祖上和王家连过宗。果然王夫人嘱咐:“不可简慢了他。”“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这个俗语是多么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凤姐这个封建末世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第二 、表现人物身份地位, 恰如其分。
《红楼梦》中的人物分别处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出身地位各异, 而这些人物的身份地位, 无不与他们的语言相契合。尤其是一些俗语的运用更能反映说话人的出身乃至教育程度。
第六十一回, 柳家的说:“这可是‘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 飞着的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7: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