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浅谈信息技术下构建开放性语文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3 21:3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浅谈信息技术下构建开放性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拓展语文课堂空间,构建开放性语文课堂。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教学多要素、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科学化、艺术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构建开放性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从理论角度总结、反思和提升笔者在信息技术下构建开放性语文课堂的教学行为,为读者在信息技术下构建开放性语文课堂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理论帮助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开放性语文课堂;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观;信息资源库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节明确地提出了“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并具体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1】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封闭性”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及人类发展的需求,语文教学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
整合信息技术构建开放性语文课堂是基于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它是指“以多媒体技术、网络环境为依托的学习、工作、交际的通道”。【2】若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它将能打破语文课堂的时空限制,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堂。
一、转变教学理念,增强信息技术素养,为构建开放性语文课堂储备“正能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这就需要教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和实现新课程。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师是主导因素。只有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增强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让开放的语文课堂由理论转变为实践,由理想转变为现实。
(一)、转变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信息素养观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3】然而,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新课程改革以来,还有相当多的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足,对当前信息社会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认识不够,信息意识不强,习惯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对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也缺乏应有的认识,使得语文教学脱离时代的要求,还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字、词、句的繁琐分析,缺乏一种开放的视角去审视语文教学,这势必使得语文教学停滞不前。 究其原因主要是语文教师的信息意识不强导致信息操作技能低下,觉得语文教学不太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关系不大。
    观念指导行动。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信息观念,树立科学的信息素养观。科学信息素养观主要是指能全面认识信息素养的涵义,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的提高与改进对信息素养的认识。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观包括语文学科信息素养观和教育教学信息素养观。语文教师的学科信息素养观是指语文教师应能自觉地意识到哪些信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信息,哪些信息是对语文教学有重要作用的,能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教育学教信息素养观是指语文教师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语文新课程教学,知道准确、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新课程教学策略的基础,能迅速有效的发现并把握对自己教学有价值的信息,具有把这些有效信息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的意识。教师的教育行为总是要受到一定观念的支配,只有符合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的信息观才能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加强培训和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素养的语文教师,而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语文教师普遍信息技术素养较低,针对提高语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所进行的各种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够理想。
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是解决这一现状的较好方式。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当前的语文教师进行培训:第一,短期研修,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由高校负责,对语文教师进行集中短期的有效培训,分期分批,逐渐解决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相对低下的现状;第二,进行校本培训,由各学校自己组织对本校语文教师进行培训。校本培训是当前培训成本低、效果好的一种有效的培训方式;第三,语文教师自行研修,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师绝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参阅一些期刊杂志、学科论文、网络信息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2-3 21:36:55 | 只看该作者

  信息资源的丰富多彩,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使教师拓展了知识视野。丰富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让学生的学变得更主动,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
如我们语文备课组每学期给学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高一上学期是《三国演义》,下学期是《水浒传》,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研读网页。其中《三国演义》研读网页内容包括:《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全文,专家研究三国的论文,网上有关三国的精彩贴子,三国军事、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有关三国的壁纸、连环画、动画,相关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年画、漫画,精选网友关于水浒诸方面的帖子,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事实证明,名著研读网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以案例形式表现出来的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显的,也是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大纲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适当适时地使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构建语文开放性课堂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简单地接受或被动的工作,任何手段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手段都是好的。”【6】在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时,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不能忽略。我们应当反对把课堂搞成视频演播,反对因电教媒体大信息量呈现而形成新的“注入式”教学,反对以模拟替代最具学科特色的实验。
(一)、多媒体信息资源多而无当,杂而无用
教师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能“吃”得多一些,即使“吃”的不多,那能多看一点也是好的。所以PPT的演示课件,密密麻麻的文字,界面拥挤,视觉效果不清晰;而网络课堂中,相关主题的资源网站、论坛或博客中选用的文章,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到作者介绍,从文本欣赏到作品影响等,无不包容,甚至是百度、google等搜索到的多如牛毛的资源也成为教学资源,学生根本来不及全部浏览,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对资源不加选择,易造成多而无当,杂而无用。
信息技术只是服务于开放性语文课堂的一个手段,目的是完成语文教学的目标,而不是为了体现信息技术优势,所以有点舍本逐末的嫌疑。我们并不否定信息技术的优势,只是建议在发挥其优势时,能够先计算学生的阅读速度,以高中生的要求是每分钟不少于600字,不超过800字,那么课堂上以安排学生阅读的时间乘以阅读速度得到的阅读容量才是最适宜的。而素材的质量则是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有关的为宜,不能沾到一点边就装进筐里。
(二)、交互探究的纷而无序,收效不丰
交互探究的表现形式多样而杂乱,有QQ、MSN、Email、论坛、博客等交流形式,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在线网友等人的交流等多线性,是教师无法控制的。即使有教师机控制,但效果也不佳;其二,学生讨论的某些内容,可能游离于课堂,教师也无从得知;其三,关于某一问题的讨论过程与探究结果混杂在一起,一个符号、一个字、一个表情都被学生作为一个成果跟帖,是无多大意义的,有碍教师发现的精华;其四,特别是初试的教师容易对学生的交互放任自流。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交互的优势是促成了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也促使学生敢于发言。多加限制,是违背平等原则的。再说学生走出校门后,难道还要教师在一旁督促指导吗?这样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虽然高中生比初中生更有自控性,适合开展交互探究式的语文教学,但他们的自控性不及走出校门的成人的自控性,所以还需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现场指导督促,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探讨,使交互的活动更规范更合理。
这就需要教师在整合信息技术构思交互探究式课堂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选择适量的有意义、有价值、有吸引力的问题,一般3个为宜。既有选择性,耗时也不多,指导相对到位点;(2)固定反馈形式,不拘交互形式。要求学生探讨成熟的结果反馈在提供的地址,而其他的交互形式相对可宽松一些,布置任务,并辅以奖惩机制,激发探究的热情,能减少一些无意义的交互;(3)安排合理的交互探讨时间和评价时间。
(三)、学科意识的含糊不清,本末倒置
“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7】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若盲目的使用,课件不是围绕教学内容服务,课件过于花俏,无效信息过滥,造成喧宾夺主,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冲淡教学内容的主题,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课件的内容一定要新颖、精练、重点突出,切戒不顾教学实际需要而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
我曾经制作过关于《二胡情韵》的课件。上课步骤如下:
师先准备两段音乐《梁祝》《二泉映月》,由学生猜测:是什么乐器,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在“二胡情韵”资料库中,有“FLASH欣赏”、“散文阅读”、“名家介绍”等,所以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各取所需要。根据教师的引导“寻找材料之间的相同点”,自由分组,选择其中一版块进行学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进行多版块的思考。探究结果反映在论坛对应位置。师归纳学生的答案类型,拉二胡是平民的,生活大多很艰难,二胡的名家多数都是江南的。师再激疑深入探究,并发帖子鼓励学生思考:二胡为什么与平民有关?二胡为什么与江南有关?二胡为什么经常表现为悲凉?
曾有一人问我,你这堂课能作为语文课吗?我深思之后,终于获得了如下感悟:作为研究性学习,这课件是完全可以的。但本学科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探究中,涉及到学科渗透或融合,是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但如果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其他学科如音乐、政治、历史等现象剖析上,而置语文本学科的教学特点而不顾,放弃文字之韵、文章之美、情感之真,这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综上所述,由传统的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的教学向开放的教学转变,不但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开拓语文教学的新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只有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开放性社会所需的开拓创新的人才。开放式的语文课堂不是放羊式的,而是需要教师创设有思考价值和空间、能指向学生的生活体验的问题。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解放。在这样的一种精神氛围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也就得到了实现。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实现开放性教学,不仅能加强美的教育,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熊苏杰,曾宪瑛.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J].江西教育科研,2005,(3);18-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镇海中学语文教研组.浅淡新课程时代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EB/OL].2006-4-20.
[5]张汉昌、赵菡主编: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07 .
[6]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桑志军.中小学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对策[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43-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3 21:36:52 | 只看该作者

   (三)、搜集信息技术资源,建立信息资源库
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刘国正教授曾经说过:“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4】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也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5】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信息敏感度,积极扩大信息的获取渠道,建立并与同行积极分享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为构建开放性语文课堂引来源头活水。   
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生活,将报刊、杂志等媒体提供的信息随时分门别类地加以积累,及时地进行记录或评论;二是可从电视媒体中精选栏目用于提高自身修养(也可用于教学),如CCTV的《文化视点》、《电视诗歌散文》、《焦点访谈》、《世界文化广场》、《文化报道》、《读书时间》等栏目就能提供给教师最前沿、最时尚而又高品位的信息;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在E时代,网络是一个集大成的信息世界,在这个百宝箱里,有用不完的珍宝,语文教师要多上网,多求索,收藏一些经典的语文教学网站,如“三槐居语文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学语文网中网”、“中鸿网”、“K12教师频道”、“大语文沙龙”、“中语在线”、“语文新视界”等优秀语文网站,应该是语文教师经常光顾取经的地方,这是能经常给予教师最新教育教学信息的平台,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使自身的教育教学经常处于“否定之否定”的状态,因而做到与时俱进,从而达到提升业务水平的目的。总之,面对浩瀚的网络信息海洋,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不要只是慨叹,而要学会“拿来”。
    二、整合信息技术,精心构建开放性语文课堂
   现代教育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跨越国度等原因,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显得单调乏味,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利弊,“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添翅插翼。
   (一)、多媒体演绎,课堂教学直观化
    信息技术作为媒体的呈现工具。教师可以使用“豪杰解霸”或“Windows Media Player”等常用的视频播放软件播放影视资料,这些播放软件界面简洁、控制方便。教师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Delphi、Authorware和方正奥思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适合自己使用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过程,它能大大方便教学,节约课堂板书、绘画的时间,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整合了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能带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如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通过自制Powerpoint课件,导入Flash动画插件,插入课文朗诵的视频文件:那夕阳下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金色的河畔的柳条,那在柔波中招摇的绿油油的水草,那榆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那撑着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溯的诗人,如果仅用语言表达,学生怎么都只能是一种理性的认识,但运用多媒体将诗中充满视觉美的画面展现出来,学生就很容易得到感性的认识,从而把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美感带给了学生。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重分析,理性地讲解,致使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最具文学味的文学欣赏课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技术课,完全失去美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道难题”,而信息技术却是利用计算机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集合,它可以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正是传统教学所缺乏的。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景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如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导入Flash动画插件,播放江南的雨巷,一位古典美女打着一把油纸伞走在雨巷中,配着悠悠的曲子,人、巷子、雨三者融为一体,学生沉浸美的氛围中,更深刻地品味诗歌的一惊。又如教柳永的《雨霖铃》时,在课件中穿插了邓丽君的Flash动画歌曲,还有古筝和埙的配乐吟诵,整节课学生一直沉浸在诗情画意中。可以说,这是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难以达到和实现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课程资源只是一本语文书。很难想象学生对这一本语文书能保持多长时间的兴趣与学习热情。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信息量大、涉及面广,能够化虚为实,变静为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的优势,能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展示教学内容,成为助学和促学的最佳辅助方式。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赋予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新的涵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2:1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