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呈现的多种解法,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人教社文本在解答鸡兔同笼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大有裨益。这种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的主要形式。发散思维亦称“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与辐合思维相对应。指人根据问题所提供的信息,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和途径去思考,获得多种新答案的思维形式。[5]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发散思维的发展水平。因此,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教材为学生共提供了四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文本就能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从多方位、多层次、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寻求鸡兔同笼各种可能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方法。同时,教材中的小精灵还提出“有其他方法吗?”鼓励学生勇于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我班共有36.4%的学生想出一种甚至两种不同于教材的解法(其中有两人采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答)。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求知欲望,拓宽思维的广度,提高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尝试应用时自主优化,提升学生收敛思维能力。
教材呈现这么多的解法,如果学生在生本对话中只发散不集中,势必造成一盘散沙。叶澜教授说过“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6]让学生在生本对话中学会“多中择优,择优而用”,这种思想方法是为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因此发散后,学生在实际应用时会主动对各种解法进行个性化筛选和集中,从纷繁多样的解法中找出—条最易于理解又最简便的方法来。这一过程就是在进行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指在研究问题时对众多可能的方法、方案、设想或假说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去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综合和选择以形成唯一的或最优的结论的思维方法。相对于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又称为“求同思维”或“封闭思维”。[7]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有机结合。
学生在尝试用枚举法完成填表后,感觉用这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很麻烦,其实就开始第一次进行方案的筛选。他们开始主动寻找新的解法。当从文本中又了解到假设法和列方程后,学生主动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对多种解法比较、鉴别,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优的解题方法,并尝试用这种方法完成做一做的习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迅速,选择最优的解题方向,谋取最优的解决能力,有助于提高解题速度。
(三)深层对话后大胆质疑,提升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生本对话的一种重要能力,因此我积极鼓励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敢想敢问,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这一过程也就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思维是指对所看到的现象和事物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作出个人的判断,并有独立的、综合的、有建设意义的见解。[8]学生在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后的批判是指他们对已有的概念结论、知识理论等,勇于质疑,敢于怀疑,不迷信,不盲从。
如本课全班对于四种解法分别有10.2%、20.8%、12.2%和35.8%的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为什么必须‘按顺序列表’,而不能跳几个数据列表呢?这种很麻烦。”“为什么要设兔为X,不设鸡为X呢?”“鸡抬一只脚,兔抬起两只,为什么不除以3,而用‘94÷2’呢?”等提问都体现了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的立场和不因循守旧、不囿于常规、不拘于成见的思想品质。相信如果长期坚持,定会对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次生本对话研究课的探索,我深切地感受到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文本和创造“文本”的过程。数学教师也可以向语文教师一样,放手让学生课前自主去阅读文本,使学生尝试读,感知文本;思考读,感悟文本;探究读,内化文本。教师所要做的是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和思维上的恰当点拨,引导学生拾级而上,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