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爱上信息技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6 22:3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爱上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历经多少个春秋,现在已是家喻户晓。而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却把它学成了聊天、玩游戏、上网看电影的工具,完全忽视了信息技术原本的作用。上课时一让学生上网玩一个个激动不已,一说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就没精打采了。做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常常在想,怎样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而不迷恋游戏和聊天呢?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不同,它的内容十分丰富,要想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关键在于创设各种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爱上信息技术。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形成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
比如:我在为学生上认识信息技术课时,将学生八人一组带入机房,并在每一组放了一台淘汰的电脑,让学生面对伸手可触的信息技术主要部件电脑,看一看,摸一摸,仔细观察各部分的外貌。然后提出“你认识面前的这台机器吗?”;“你知道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信息技术的主机、键盘、鼠标、显示器、驱动器等主要硬件组成部分。在讲述信息技术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让第每个小组把电脑拆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对信息技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每一小组一一找出这些部件,让他们初步了解电脑的内部。这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电脑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都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让回答较准确的小组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这样,通过感性接触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使其很快“进入状态”,消除对电脑的神秘感,轻轻松松地开始信息技术的学习。
又如:在讲解flash中引导层动画制作时,先展示几幅swf动画图片:奥运火炬的传递路线、嫦娥一号绕月运行、姚明投篮的抛物线入筐。这几个动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有学生问:“这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然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火炬会按照我划的线进行传递呢?嫦娥一号为什么又会按照我划的椭圆曲线运行呢?同学们,电脑是神奇的,它能够把我们想象变成现实,你们想学吗?”学生立刻响应,兴趣高涨,在老师的精心讲解下,有些学生不但学会了当堂课的内容,而且还制作出一些高难度的动态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实例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只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极强的学科,主要是让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比如:在学习WORD2003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六一快乐电子报”,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正如教师所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教师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的非常快而又牢固。
如:在利用powerpoint2003制作电子贺卡时,我把几张精美的电子贺卡展示绘学生,让学生在“博览”中欣赏美,品味美。活泼的动画、绚丽的色彩、优美的旋律,处处给人以美的感受。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性情,解放心灵,感受到信息技术不是一个神秘的难以接近的家伙,利用人机之间可以捕捉的情愫,学生和信息技术的距离拉近了,使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想动手设计,这就促使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形成。使学生从一开始对贺卡知识的一无所知,到认识贺卡。从而去设计贺卡,完成贺卡的创作,主动参与课堂实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2: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