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17 09:18:00
|
只看该作者
现状三:琐碎回答的“浅评价”
教学片段:《社戏》
师:《社戏》的作者是谁?(鲁迅)
师:课文中“我”因什么缘故回到故乡?(和母亲到外祖母家消夏。)
师:文中写了那些人?(主要写了阿发、双喜等小伙伴)
师:“我”和小伙伴们发生了哪些新鲜事?
生:掘蚯蚓钓虾。
生:驾船到赵庄看戏
生:偷豆、煮豆、吃豆
……
在案例中,教师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细小的问题,然后按照这些问题按部就班进行提问,学生也就按部就班地一步步进入教师预设的答案中。这些细小的问题把文章“肢解”了,不但文章的整体美丧失殆尽,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都受到严格的控制。这样的对话使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个性去倾听文本,不能自由地理解表达,更谈不上有创意的表达。这样的评价必定造成学生视野狭窄,思维僵化。
【省悟】
策略一:教师为课堂评价制造空间
若要语文课堂的评价异彩纷呈,在课前要有一个孕育的过程,那就是教师的精心预设。这里的预设是指为学生预设互动交流的机会,搭建课堂评价的平台,使课堂教学有效、精彩。
1.巧借适度拓展
语文学习信息是灵活的、丰富的,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采用“调、联、扩、删”等方法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学生经验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和融合,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活”的教学内容成为发展的载体。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课堂教学的信息,如上网、看电视、读报刊等等。有了课前的积累,才会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厚”。
如设计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一课的教学,可从学生最盼望的话题入手,引出怎样过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三月三”的来历及其特点,同时又年年欢度这个节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留下极大的空间让学生说说、演演,他们在说的过程中与同学进行了语言的对话,在演的过程中又与同学进行了体态语的对话,教师则适机加以中肯的评价。
这样的课堂评价就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也使课堂的评价精彩有效。
2.留下弹性空间
多元性的课堂评价拒绝“唯一标准”,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拒绝“唯一答案”,期待思想的丰富多彩。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的主体,它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如在设计《丑小鸭》一课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了三个框架:①读了文章,你想对丑小鸭、伙伴、老农、妈妈说什么?②你觉得丑小鸭变成天鹅后,见到伙伴、妈妈、老农,他会说些什么?③伙伴、妈妈、老农见到丑小鸭后会说些什么?在备课前把整个教学过程预设好,实施教学时可根据和学生的对话进行随时的调整。
3.撷取身边小事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有很多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经验,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珍视的。但是,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多元的理解,并不是说有错不敢改,有偏不能纠。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不能将哈姆雷特解读成李尔王,也不能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解读成薛宝钗。更何况,初中生阅历浅,对事物的看法不全面、不成熟,难免出现是非不分,以偏概全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珍视学生多元感悟和独特体验外,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巧妙引导,委婉纠正,让课堂成为学生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无意为学生的制造空间,往往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出许多的精彩纷呈、标新立异的讨论,使学生的个性摆脱层层束缚,得以恣意张扬,课堂也因此而显得灵感迸发,诗意盎然。
曾看过这样一个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某天下午,原本阳光灿烂的天气一下子就变得阴沉沉的,随即狂风大作,紧接着就电闪雷鸣。孩子们被天气的骤变引得无心学习,这时执教教师随机应变:“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学生马上抢着回答:“我好像听到了狂风的声音。”……“那么出现这些现象后会发生什么呢?”“下雨了。”“不对,是要下雨了。”旁边的一个孩子插嘴道。“下雨了是说明雨已经在下了,而要下雨了是说雨还没有下呢!”看来面对天气,孩子们已经很顺利地把“要下雨了”和“下雨了”分清楚了。过了一会儿,雨下起来了。教师又带着孩子们一起观看雨中的景色。……“同学们,你们看,这雨下得真大啊,你们能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它呢?”“我知道,是倾盆大雨。”“老师,我还知道,可以用瓢泼大雨。”“我觉得是上面有人在哇哇大哭!”……突然有个孩子说:“老师,你看,这雨就像是用我们家用珠子串起来的帘子!”教师微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说:“是啊,你可真能去联想啊!”其他孩子也纷纷说道:“老师,你看,这雨下到地上时,会溅起一朵朵美丽的小花。”……
多么富有童趣的话语啊,这就是小学低年级学生面对大雨时所迸发的灵感。信手拈来的材料活脱脱是多姿多彩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不加以充分利用,那么这些天真富有童趣的对话岂不是失之交臂了吗?
策略二、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成信息
学生是拥有无数潜能和发展可能的鲜活的生命体,课堂上教师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评价的形式将生命的内质呼唤出来,并给予用心地呵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的交流氛围,通过师生、生生间富有灵性的评价进行动态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需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洞察秋毫,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有探究价值的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从而促进教学评价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1.挖掘感悟资源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他们的思维有时比教师更宽阔,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和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教师课前未重视的,也许恰恰就是学生最有感触的,是不可多得的课堂教学资源。
一个小学语文课例给笔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一位教师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有学生振振有辞地质疑:“当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不可能只有一枝杏花探出墙来,我觉得‘万枝红杏出墙来’更能体现满园的春色!”教师听了,先是愕然,这是他没有想到的。于是教师将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是啊,可是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呢?”学生细细咀嚼,然后踊跃发言:“园子的墙那么高,不可能所有的红杏都伸出来。”有的说:“一枝红杏开放了,想必千枝万枝也已经开放了。”有的说:“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让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他从一枝红杏联想到了春天争奇斗妍、百花盛开的美景。”教师见学生已经品味出文本丰富的内涵,就像满园焕发的勃勃的生机,就趁热打铁:“如果你就是那一枝红杏,回眸园子,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满园的红杏傲立枝头。”有的说:“太阳是红艳艳的,天空是湛蓝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而迎春花是娇黄娇黄的……”更有的说:“我还看见一群群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上这意外的声音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思考、发现、质疑的空间!有了这样一个空间,课堂才变得生机勃勃。学生们的讨论,源于文本,又跳出了文本,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已经达到了深层的境界。教师虽没有按照固有的模式去安排学生的学习,却取得了比原有预设更好的实效。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认同或标新立异,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思考、辩论、探究,于是,有了各抒己见,有了讨论辨析,有了发现质疑……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2.善待错误资源
阅读过程是一个充满了“误解”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会对文本、对作者产生误解,也常常会对教师产生误解。往往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在消除误解的过程中不断深沉。而当误解难以消除的时候,教师科学、合理而有针对性的评价常常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在有位教师在教学《斑羚飞渡》时设置了如下的话题:
教师问:“对于老斑羚舍生帮助壮年的、幼小的斑羚跃过悬崖的做法,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说:“我觉得那只镰刀头羊最愚蠢,它完全可以不站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
教师:“为什么?”
学生说:“因为它是领头羊,它应该继续活下来带领那些得以生存的斑羚群。再说,它舍生救下那些斑羚后,那些得以继续生存的同伴也不会感激它。”
此时有不少同学纷纷表示了赞同。
教师说:“那么,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你不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来救你吗?如果他们不来救你,你怎么想呢?”
学生甲回答:“我会想,爸爸妈妈真狠,平时都说爱我,关键时候不来管我了!”
有学生乙说:“我可是希望爸爸妈妈来帮我一把的,有他们在我身边,我才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学生丙说:“我认为老斑羚舍身救小斑羚是爱自己种族的行为,只要能够保留住自己的种族,死了也值得!”
教师说:“是啊,说得多有道理啊!”
在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移情体验,让学生置身其中,将心比心,从而感受到老斑羚这样做的勇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了无痕迹,自然贴切,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堂是变化的课堂,只有富有变化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出现暂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时候,教师要有“大语文”的视角,巧妙地开发生成性的资源,把课内发生的意外枝叶,通过富有诗意的评价语言,巧妙地嫁接到学生学习的主干上去,这样才能使课堂活跃而又不失秩序。
3.彗抓偶发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是装聋作哑,会挫伤学生对话的积极性。教师只能凭借自身的智慧与应变能力,巧妙引导,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口技》一课时,正讲到兴致处,有位学生突然模仿狗叫的声音,顿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学生吓得耷下了脑袋,偷眼望着讲台,等待老师严厉的批评。这时教师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和颜悦色地说:“这位同学情不自禁地模仿了起来,看来是被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中艺人高超的技艺所感染,我们再回到课本来,继续学习课文精彩的描写。”
学生会随意而发,我们教师不能随意处理。教学要合理对待突发的课堂事件,灵活地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只有迎合了学生的口味,学生才会充满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出现更好的教学。语文是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的课程,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摆脱枯燥单调的束缚,走向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其次,评价的物质手段要符合所学内容的基调,与课文主旨吻合。教师的评价要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使其有生疑的兴趣,探疑的愿望,释疑的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关键处给学生留足想象的空间,引发其创造的欲望。
【尾声】
总之,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应该准确而得体,生动而实效,而这决非一日之功。它虽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积淀和文化修养中。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应该懂得多,看得远,想得深,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评价行为,研究课堂评价策略,改进课堂评价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建构属于自己的课堂评价艺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