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文章 走出误区,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感受
重庆市人和街小学 罗诗权
摘 要: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验证性实施已进行了三年多的时间,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很多成功的乐趣,也遇到过很多困惑、碰过壁、走过很多弯路;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习和研究,我们已认识到:一线教师在《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容易步入误区:对传授运动技能的认识、对兴趣与内容的关系的认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对教学评价的认识。只要我们认真、细致、全面地学习《体育课程标准》,找到关于这几个方面的理论依据,在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实践中就能够走出误区,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走出误区 正确方向 前进
当前,《体育课程标准》已成为学校体育的最热门话题,今年九月,《体育课程标准》将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回首三年前,我校有幸成为首批的试点学校,对《体育课程标准》进行验证性的实施。刚开始试验时,由于对《体育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全面和细致,只关注了新增领域目标的认识与研究,特别对心理及社会适应两个领域的研究是最多的,误以为只要在课堂上把新增的目标实现了就行了,就是新课程环境下的体育课了。由于是刚开始,对于什么样的课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体育课大家都没有底,包括“课标”组的专家和各级教研员,对于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操作是持肯定态度的,毕竟我们的课堂体现出了一些《体育课程标准》的精神,而且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手段,这时的课堂也确实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兴趣更浓、练习的积极性更高、课堂的气氛更和谐、师生的关系更融洽。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表示我们的实验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更增添了我们搞好试验的信心。然而,实验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已经慢慢感觉到自己的认识和操作都出现了问题和偏差,以下将对这些方面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希望对进入《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的一线教师能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1.对于传授运动技能的认识误区
在实验初期,由于我们只关注了新增领域的目标,对于如何来实现“运动参与”、“心理”、“社会适应”等领域的目标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大胆的实践,确实也找到了很多方法和途径来实现这些目标,主要是一些合作性的游戏。正在感受成功的喜悦时,我们听到了一些老教师不同的声音:还要不要运动技能的教学?当时我们的回答是:要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多关注新增领域的目标。后来通过进一步学习《体育课程标准》,感到以前的认识是有问题的,因为“课标”中关于体育的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技能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不仅不能淡化,反而应该加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传承文化的思想,教给学生对技术动作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练习;对于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做出的效果除了按“课标”要求制定一个下线,其余不作过分要求。我们教的是学生,不是训练运动员;我们是教运动技术,不是搞竞技运动训练,因此,在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时不需要精雕细琢。有了正确的认识,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就要按照“课标”的要求,加强运动技能的教学,合理而恰当地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
2.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误区
《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对于这个新的理念,我们也进行了很好的学习与研究,并找到了一些方法和途径来实现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先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具备了一些这方面的能力后,尽量把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以充分落实其主体地位。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问题又慢慢地出现了:学生主体了,老师该干什么?那时,我们经常可以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们分组自主练习很顺利地进行着,老师来回走动,不知道说什么,也不知道作什么,一堂课下来老师没什么事似的。试想一下:这样继续下去,当学生的能力再强一点,那么体育课还需要老师来上吗?或者说还需要体育老师来上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又对《体育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同时还注意学习其他的教育理论。通过不断的学习,现在我们认识到:学生是不成熟的主体,是需要接受教育的特殊的主体;其发育的过程决定其受教育的程度;其学习内容和方式主要以接受前人的经验为主。“课标”中关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这样描述的:“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需要老师的指导和教育的;显然体育课也是必须要体育老师来上的。
3.对于兴趣与内容关系的认识误区
关于运动兴趣,我们一线的教师都有过这样经历和感受:当一节课选择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那么这节课一定上得很轻松,效果也一定会很好;当一节课选择的内容是学生不很感兴趣的,那么这节课一定上得很费劲,效果也不是很好。从实验的初期到后面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学生的兴趣,确保选择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曾经一度出现纯粹以学生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的现象,就是学生想学什么老师就选择什么,特别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巩固。可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问题出现了:当老师选择的内容学生不喜欢了怎么办?当学生的需求出现了分歧怎么办?能够选择的内容有哪些?必须选择的内容有哪些?
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实践,这是我们几年来总结出的经验。通过反复的学习与实践,我们认识到:纯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选择教学内容是错误的,只关注五个领域的目标达成来选择教学内容也是不全面的。通过重温《体育课程标准》本身的性质,我们看到:它是国家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目标和内容标准,它是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编写教材的依据。这里的“内容标准”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内容的大体范围,也就是说“课标”对教学内容是有规定的,而且有具体的范围。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遵循这个规定,即我们选择的内容必须在这个范围内,而且这个范围内规定的几大类内容都必须进行选择,至于要选择哪一个具体的内容作为教材来进行教学,《体育课程标准》给了体育教师较大的空间和自主权。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两点: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能够满足学生兴趣需求的内容来教学;对于《体育课程标准》有规定而学生却不喜欢的内容,我们要进行强制性的选择和教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