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9-27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3、“妙手”:乘机转取——“妙笔”:见风转舵
[案例5] 教学《循环小数》课中:
教师出示例题,让学生计算。然后揭示循环小数的意义。
突然,一名学生质问:“老师,我们学循环小数有什么用啊?我觉得,没意思”。多数学生附和。
师:“小数的这种循环现象,没意思吗?在我们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很多呀”。
学生纷纷举例:春夏秋冬、日出日落、周一至周日、音乐节奏……
该生又辩诉:“但我觉得循环小数太繁”。
师:“对啊。正因为它繁,所以我们要学习它的简便写法以及循环节的判断方法等新技巧。你想学吗?”
生:“想”。
……
[案例6]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中:
教师一番铺垫后:“那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这节课就——”
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书上看到的”。
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生:“我知道,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拼成长方形”。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要沿着高剪,不沿着高剪可以吗?”
该生摇头。
师:“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手试一试”。(原定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变成了现在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
上述案例中的随机事件,打乱了教师的设想,打乱了教学的程序。教师应不选择回避,而应选择适应,因为“强扭的瓜不甜”。教师可趁机调整转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不管是“横生枝节”,还是“倒行逆施”,只要教师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也可成为用好教学“活”资源的良好“转机”。
4、“妙手”:乘机借取——“妙笔”:移花接木
[案例7] 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课中:
教师讲解习题“一辆洒水车,每分钟行驶5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行驶3分钟,能给多大的地面洒水?”
料不到,不少学生想象不出洒水车留下的“作品”模样。
咋办?教师急中生智,把粉笔横放压在黑板上模拟洒水车行驶,“身”后留下了一个长方形的阴影。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案例8] 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课中:
师:“‘他做题的正确率总是100%’。这句话表示什么意思呀?”(教师多写了“总”字,属笔误)
生1:“他做对的题目是题目总数的百分之一百”。
生2:“他全部做对了”。
生3:“他的错误率是0%”。
生4:“他一定是好学生。不过,他每次都能做对?!神了”。
生5:“他是神算子”。
生6:“他是常胜将军”。
生7:“他算十全十美了吧”。
生8:“他百发百中”。
生9:“他百战百胜”。
生10:“他万无一失”。
……
上述案例中的随机事件,一是因学生学习受阻,教师急中生智地借用粉笔以开“茅塞”;一是因教师板书笔误,学生情不自禁地借用成语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事实的惊叹与佩服的思想感情。这种“移植”和“嫁接”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别有一番风味。
教学中,随机事件何其多,相应的教学资源何其多。在奇思妙想,甚至胡思乱想中;在顺水推舟,甚至逆水行舟中;在锦上添花,甚至画蛇添足中……。只要蕴涵着闪光点、生长点、转折点、链接点,哪怕微乎其微,教师就可挖掘、开发、引申、利用,见机行事,优化教学。
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此借用为:教学中并不缺少资源,缺少的是开采资源的“妙手”和“妙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