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17 08: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
【案例描述】?
    我是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迫于升学的压力,当时,每天布置大量的作业,望着办公桌上 如 山的作业,有时感觉批改它们真是一种折磨。我想,学生在写的时候大概也不比我轻松。一 天下午放学前,我突然想,除布置少量课本作业外,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一次作业会怎样 呢?就美其名曰“自设作业”吧,意为自己设计的作业。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学生时,他们 着实吃了一惊, 作业还有学生自己设计的?但马上便是一种带有新鲜感的激动和喜悦。“自 设作业”的要求就是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自由发挥。?
    第二天,我带着期盼又略为不安的心情打开了那一份份作业,这回轮到我吃惊了。这是怎样 的一些“作业”啊CD2有“老师,考考你”,有“小发明”介绍,有诉说“我的烦恼” 的,有对宇宙及生物科学中的疑惑进行提问的,有摘抄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的,有的申请 当下次班队会的主持人并设计了活动方案,有充分显示自己个性的硬笔书法,有的干脆是一 幅“我的自画像”,画得自信而又调皮。更有别出心裁的孩子,像精心侍弄一个花园那样, 把自己的作业点缀得多姿多彩……看着这些丰富多彩的作业,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我知 道这些作业是同学们怀着极大的热情设计的,这里面闪烁出创造和智慧的火花。它完全不同 于原来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千篇一律地抄写、回答,所有的问题只能照一种答案写下来。 ?
    面对眼前这样的作业,我不可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是点点滴滴尽收眼底。我感 觉那是40多颗心在与我交谈,那么坦诚、率真。那里有他们的希望、喜悦、烦恼、困惑,有 他们对美的理解,对是非好恶的鉴别。我像欣赏艺术品般欣赏着学生的“作品”,并在后面 用心 回答着、评价着。一个叫苏杭的孩子写道:“郭老师,我认识一个算命很准的人,请告诉我 您的生辰八字,让他给您算算命好吗?”这是个几次打听我生日而未果的孩子,在耍小聪明 。我识破了孩子善意的小诡计,笑着在他的作业中写道:“苏杭,首先谢谢你这么关心郭老 师,其次要告诉你:郭老师不信命,我们的命运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不是靠别人算出来的 !”?
    当下午放学前我把作业发下去时,孩子们一改以往看也不看便塞进书包的习惯,而是迫不及 待地翻开作业本,品味着我批改的一字一句,借此时机,我又指点他们把“自设作业”和语 文学习结合起来,突出语文性。那一刻,看着他们脸上、眼里洋溢着的喜悦和满足,我的心 一下像被春风充满了 ,我感觉我的学生可爱了很多,透明了很多。?
    以后的日子,“自设作业”竟在许多同学的作业中生了根。我高兴地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 兴趣更浓了,成绩也随着学习兴趣的浓厚而“水涨船高”了。?
【案例分析】?
    我们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作业,一向是老师布置的,老师突然想到的“自设作业”,其实并 不是偶然的产物,而是对于传统语文教学长期实践、反思的必然结果。“自设作业”既体 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又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精神。?
    一般我们理解的创新教育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生动的案例提醒了我们:作业做为课 堂教学的延神,也有创新的广阔天地。?
     学习语文要更新观念,打开思路,应认识到课本以外的生活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 它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从学生丰富多彩的“自设作业”中能 够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与课外紧密结 合。 “自设作业”展现了孩子多姿多彩的生活天地,在老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中,学生的情 感丰富了,视野开阔了,认识提高了,长期下去,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和善于品味生活,从而 真正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自设作业体现了“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 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布鲁纳语)这个理念。 ?
    创新教育注重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而创造这种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就要有民主的观念。“ 自设作业”就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民主,它“解放了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了孩子的眼 睛,使他能看;解放了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陶行知语)使孩子在自 主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00: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