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9-11 06:41:00
|
只看该作者
1960年代
多数学生比我大但很尊重我
【讲述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原所长王俊义
我1956年考入人大历史系,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今年73岁,当时23岁,是系里最年轻的教师。
那时,国家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但是对知识分子还是比较爱护的,我那会儿一个月能分到32斤粮票、2两油票,还发半斤糖果,尽管这样,教研室主任还是经常提醒我们晚上早一点关灯睡觉,主要是怕我们饿坏了,晚上如果工作比较晚的话,肯定会饿的,这样吃的就不够了。
但是那会儿大家的精气神都很足,一心要把工作干好。1961年我给哲学系五年级的学生讲辅导课,多数学生都比我大,我第一次上课还有些胆怯,因为我是跨专业任教,觉得自己的哲学素养可能还不如学生,不过学生都很尊重我。为了让学生通过辅导课真正受益,我下功夫死啃书本,还买了很多辅导书拼命地读,加深自己对原著的理解。
那会儿,有点多余的钱都用来买书了。要买的书很多,比如,一套《十三经注疏》共32本,我把一套都买齐了,经常到了月底就没钱了,我就去管老教授借,他们也是有借必给。现在我的藏书超过1万册,家里用15个书柜来装我的书。
遗憾的是,那几年,各种政治运动很频繁,作为知识分子,大家都很谨慎,不敢多说话,只是闷头做学问。但是,教学科研受到的冲击比较大。每星期都要开会学习,有时晚上的时间也要用于政治学习。
随着政治运动的深入,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低。当时按照阶级出身,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最低等的是“黑九类”,知识分子被排在第九类,最末位,所以也被叫做“臭老九”。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复出,提出愿意给知识分子当后勤部长,这是很鼓舞人心的。大学老师的心态有了根本变化,不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是安心从事教学和开展科学研究。我当时成为人大清史所最年轻的学术委员,对外交流也明显增多,我还受到邀请到美国、台湾讲学。
大学教师的待遇也逐渐改善。我的住房从最初一家5口人挤在4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到后来50平方米、70平方米,现在我们老两口住的是120多平方米的房子。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与当初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我的学生都已经是教授、博导了,他们在社会上有名气,收入也高。
本报记者 杨晨光 采访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