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8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什么样的问题情境能促进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6: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是教学主体性的体现,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潜在的、隐性的)的必要条件。“因材施教”、“见机行事”是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辞海中说,所谓动态即“运动变化的状态”。我认为,课堂中的“动态”是指与“静态”相对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教师、学生、环境、资源等都是不断变化的,且多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比较复杂而多变的“场域”的过程。所谓“生成”,就是“在新的情境中产生”,它与预设相对应。它没有既定的、现成的目标,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具有偶发性、不确定性、随机性等特点。它的产生过程,就是师生、生生、生本交互作用而产生新因素的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所谓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有助于产生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重要方法。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学生更有可能抽象概念的相关特征,发展更加弹性的知识表征。使用经过挑选的对比案例能帮助学生学会新知识的应用条件。问题的抽象表征也有利于迁移。”因此,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健全个性。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是教学主体性的体现,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潜在的、隐性的)的必要条件。为在课堂中生成更多的教学新资源,我们应该具体研究问题情境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6:35:00 | 只看该作者
总之,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都能够在情境交融中实现师生和生生的互动,能够引发更多、更有教育意义的新资源。不同的学科创设情境的途径和方法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关键是不为情境而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要从教育目的和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不要盲目一味追求情境,不要过度追求形式。创设的情境,只有在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亲身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才算真正在思维,才算真正“进入情境”,而不是形式上的参与,实质上的游离。因此,我们只有积极探索,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并引发学生积极而有效的思维,才能够动态生成许多“没有预想到的东西”,然后,进一步加以“改造”和“制作”,就会生成教育意义很强的资源,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为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6:35:00 | 只看该作者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课堂教学资源生成的基本要求

    为达到资源生成的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有其基本的要求,即创设问题情境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疑难处设问。有疑难,就会引发探究的兴趣。“满堂问”的做法,违背了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贯彻层次性、探究性和激励性的要求,它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影响教学的效果。“思维是探究、调查、熟思、探索和钻研,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已知事物有新的理解。总之,思维就是疑问。传统上既定的讲课的特点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但这种提问常常以取得答案为满足,而不是引起疑难,由师生共同讨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疑难主要表现在:自知有疑的地方;自觉无疑而实质有疑的地方。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它们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收集有关资料和做相关实验,逐一解决或引导探究;对学生自觉无疑而实质有疑的地方,教师要通过巧妙的设问或活动的开展,引发学生的反省性思维,让他自己感到有探究或追问的必要,这样就会有利于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二,把握难易度。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引起学生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发展的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儿童身心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欲望,进而引发新思想和新观点。

    第三,贯彻启发性原则。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启发性问题要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够引起学生认识中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高层次知识与低层次知识的矛盾,从而创生更多的知识、经验和意义。

    第四,创造性地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设置问题情境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依据学生已学过的材料,并且要求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而且,对某些重点问题的学习必须有反复,要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周期性地检查和回顾以前获得的知识,并在它与新的知识体系中间建构合理的联系。但是,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并不是简单地、直接地复述已学过的知识和累积的经验,必须有自己对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加工和改造过程,养成独创性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有利于创生新的课程与教学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6:3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层次性。教学应该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应当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有节奏的、前后呼应、相互衔接和逐步深化的。教师在每堂课中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应是简单问题的流水帐,也不是疑难问题的集锦,而是具有连贯性、目标性,自始至终渗透反省性思维的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成为学生继续讨论的原动力,否则,可能会引起思维的无序状态。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该利用学生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回忆,应该充分结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应该引起学生的假设、分析、比较、判断或评价,应该在本堂课结束时引导学生对问题或课题有更多的追问等。不同学科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地创设具有自身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不断生成新资源。美国教育研究专家鲍里奇博士认为,各种不同的问题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他对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提问策略(见下表)。
    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的特点比较
复杂问题

简单问题

要求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纳,以应对新的问题

问题没有预先设定的答案,提问的方式往往暗藏玄机


在一种探索的语境中提出,这种语境往往比问题本身要宽泛得多


要求学生能为他们的回答作更深的解释,作进一步澄清,提供更多的依据


在提问中更多地注意抽象概念的使用,以检查他们的答案能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不同场合


作为一系列问题的一部分,逐步建立认知层次更高、更复杂的概念、模式及抽象理论

要求学生回忆与问题相关的学过的知识

使用学生熟悉的具体例子、场景和物体


使刚逐步提问的方式,逐步缩小提问的范围


对前面问题的回答进行更新说明或组织


提示一两个可能的答案,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


将问题置于游戏中(例如,20个问题),给学生打分或奖励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高层次的、开放性的问题比简单的、封闭性问题更能够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因为高层次的、开放性的问题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分析一综合一判断,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形成抽象概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应该合理使用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并使之有效匹配。实践证明,适量持续使用复杂问题或开放性问题比集中大量使用它们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四,探究性。所谓探究性是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或结论告诉学生,不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上,而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思考、分析、判断,引发学生对于事物或知识的不同的理解,从而生成各种不同的新资源。课堂中生成的新资源经过开发和利用可以检验、修改和发展我们原先对事实或意义的理解,同时,它又可能引起更加深入的探究,去发现新的事实和经验,这样,就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6:34:00 | 只看该作者
一、有利于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问题情境的特点

    第一,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是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促使学生作出多种解释和回答的可能性、发散性,如“对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还可以怎样理解?”“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对于这个问题,你还有哪些看法?”类似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发学生自己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即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另外,教师能从学生的回答、更能从学生的提问中了解学生,从而为深度创设问题情境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李镇西上《孔乙己》抓住学生的问题“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已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该怎么理解呢?”(肯定问题有“科研价值”)引发全体同学对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的大讨论。宁鸿彬教《皇帝的新衣》用一个小问题“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在众说纷坛中展开对主题和人物的探讨。两位老师的问题是开放的。它鼓励学生表达主观看法,允许多种答案存在,但又引导学生在证明自己看法的同时去仔细阅读、分析课文的语言、人物、思想。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越是开放,就越能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动手操作,反过来,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如果满足于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的结论或答案,就很难发展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多种才能,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目标也很难实现。

    第二,激励性。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向纵深发展。这里所说的积极参与不是指学生根据课本或教师的讲述,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通过机械回忆来回答,而是要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动脑思考再作回答。具有激励性的问题,其思维含量一定比较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可能会引导学生产生许多“出乎意料的问题”,从而超越先前所呈现信息的范围,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提问,往往局限于“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创造性思维,教学也就在低层面上重复进行,教学效果相应较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7: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