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9-7 06:3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层次性。教学应该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应当是递进式的、有层次的、有节奏的、前后呼应、相互衔接和逐步深化的。教师在每堂课中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应是简单问题的流水帐,也不是疑难问题的集锦,而是具有连贯性、目标性,自始至终渗透反省性思维的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成为学生继续讨论的原动力,否则,可能会引起思维的无序状态。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该利用学生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回忆,应该充分结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应该引起学生的假设、分析、比较、判断或评价,应该在本堂课结束时引导学生对问题或课题有更多的追问等。不同学科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地创设具有自身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不断生成新资源。美国教育研究专家鲍里奇博士认为,各种不同的问题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他对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提问策略(见下表)。
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的特点比较
复杂问题
| 简单问题
| 要求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纳,以应对新的问题
问题没有预先设定的答案,提问的方式往往暗藏玄机
在一种探索的语境中提出,这种语境往往比问题本身要宽泛得多
要求学生能为他们的回答作更深的解释,作进一步澄清,提供更多的依据
在提问中更多地注意抽象概念的使用,以检查他们的答案能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不同场合
作为一系列问题的一部分,逐步建立认知层次更高、更复杂的概念、模式及抽象理论
| 要求学生回忆与问题相关的学过的知识
使用学生熟悉的具体例子、场景和物体
使刚逐步提问的方式,逐步缩小提问的范围
对前面问题的回答进行更新说明或组织
提示一两个可能的答案,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
将问题置于游戏中(例如,20个问题),给学生打分或奖励
|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高层次的、开放性的问题比简单的、封闭性问题更能够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因为高层次的、开放性的问题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分析一综合一判断,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形成抽象概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应该合理使用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并使之有效匹配。实践证明,适量持续使用复杂问题或开放性问题比集中大量使用它们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四,探究性。所谓探究性是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或结论告诉学生,不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上,而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思考、分析、判断,引发学生对于事物或知识的不同的理解,从而生成各种不同的新资源。课堂中生成的新资源经过开发和利用可以检验、修改和发展我们原先对事实或意义的理解,同时,它又可能引起更加深入的探究,去发现新的事实和经验,这样,就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