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13 12:59:06
|
只看该作者
【评论】
在评价这篇作文前,让我们看看这则作文材料的表述:
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主任卢新宁2012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说道:“我唯一害怕的,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阅读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是一则现象类的材料,说的是卢新宁对于当下大学生价值观坍塌的担忧。这里所说的价值观坍塌,实际上指的就是一种对传统价值,社会良善的不相信。但这种不相信不是信仰的缺失,而是一种理想与现实反差下的迷茫。当大学生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身边人屈膝于现实,把曾经的信仰与坚守放诸一旁,自己也就不能不活动一下心眼,暂且随波逐流一番而免得怀瑾握瑜,自令见放焉。因此,这段材料的主要矛盾是针对大学生的心中的“相信与不相信”,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但是我所读到的很多学生的作文,把问题简单化为“坚持信仰”,似乎,只要一“坚持”,材料中所提到的种种内心矛盾都解决了;只要一“信仰”,所有的内心犹豫徘徊都烟消云散了。
就拿上面的这篇文章来说,首先要肯定,这个孩子非常会写作文。观点清晰,层次分明,例证恰当,语言流畅,而且在结尾还设有补论,使得整个论证完整而辩证。如果不看材料,这是一篇可以打到二类中甚至更高分数的文章。但是,雄辩的论证并没有为卢新宁的担忧解惑——如果现实依旧,大学生们真的会相信这个社会是美好的吗?如果大学生依旧不相信,那又该怎么办呢?
或许这位同学看过网上卢新宁这篇演讲的原文,或许他也记得卢新宁在材料中的这段话后紧接着说:“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们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但是,卢新宇的本意是让学生“有信仰”吗?实际上卢新宁在演说的最后深情地向学生们呼吁:“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这里的“你怎么样”、“你是什么”以及“你有光明”的内涵很丰富,除了有“坚持信仰”的意思之外,更多的,恐怕是坚持实践——以自己的行动改良眼下中国的种种现象,包括阴暗面。
所以,如何充满信仰地实践,如何以自己的实践改变社会的氛围,进而扭转对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良善的怀疑,是这篇文章要解决的重点。找准了这个点,然后再思考解决方案。卢新宁在演讲的最后其实已经提出了方法,这在上面一节已经提及。而由此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个基本的思维模式: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每个个体的努力。然后从怎么努力,在哪些方面努力上做文章。其实,这种思维方式学生也将要接触到。那就是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里面说到的,要大家“做泥土”——“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让我们再反观这篇《坚守信仰》,就能发现,如果这位学生能揭示严嵩的行为是如何败坏了官场风气;方孝孺个人努力对维持儒家道德有着怎样的示范作用,那就是一篇切题的文章了。
写到这里,我想推荐另外一位同学写的文章,切中肯綮,议论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