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8-26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二、重建学校教研文化的思考
“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空间。”倘若我们能够以这样的眼光、胸襟来看待当前学校教研文化中的暂存问题,就不会刻意回避问题,而是用直面问题、思考问题、谋求解决问题的姿态,将问题转化为真实发展,从而行走在创建学校新型教研文化的道路上。正如富兰所说:“只有当你对问题采取行动的时候,问题才是我们的朋友。”那么,如何使现存的问题转化为真实的发展空间?换言之,如何创建一种新型的学校教研文化呢?
1.以“成事成人”的辩证关系重构教研价值观
学校新型教研文化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价值观建设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内核。倘若教师对学校教研活动之价值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就很难带着文化自觉意识去积极创建合理的教研文化,自然也就无法在日常行为层面上来践行新型的学校教研文化。所以,新型教研文化的创建以价值观建设为先。
教研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应当以人之发展作为自己设想的中心。首先,从直接的意义上讲,学校教研文化所设想的核心是教师发展。以此为基点,在教研活动中首先应当重构“成事”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应当认识到:人,是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决定因素。学校教研活动应当以人的真实变化与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重心,做到既“成事”又“成人”,在“成事”中“成人”,为“成人”而“成事”,用“成人”促“成事”。其次,从间接意义上讲,学校教研活动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追求目标。这意味着,教师之间在从事教学研讨时不应仅仅停留于教学技巧的改进,更应关注教学价值观的培育;不能仅仅关注教师的“讲”和“演”,更应当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师生的课堂合作,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
2.深化对教学研讨的多层次理解
教学研讨应当是教师之间一种日常化的合作实践。它并不等同于研讨课,更不能将研讨课简单地等同于公开课。因此,确立一种合理的教研文化,必须明确教学研讨的意涵。首先,在最表层的时间维度上,教研并不等同于课前的研讨。这意味着教研时间的延伸。即不仅在教学设计环节中进行教学研讨,而且将研讨延伸到课后的反思中。反思性研讨无论是对于授课教师还是对于参与观摩的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资源。例如,一堂课结束后,对于承担授课任务的教师而言,可以自问:这堂课暴露出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属于准备不足造成的,还是因为个人素质欠缺导致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状态如何?这堂课值得总结的经验有哪些?如果在平行班级再上一次同样的课,我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对于参与观摩的教师而言,可以追问:这堂课暴露出的问题是属于授课教师的个人问题,还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从授课老师身上,我能够学到什么,可以借鉴什么,应该回避哪些类似的错误?……在相互的质疑问难、彼此的真诚建议、积极的自问与反问中,教师发展能够获得真实的空间。其次,在中间层次上,教学研讨并不完全是服务于特定的授课任务的,更不能把教学研讨仅仅定位为公开课的准备环节。事实上,教研作为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实践策略,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它包括着公开课,但公开课仅仅是教学研讨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它有时服务于特定的授课任务,但其真实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例如,教师之间共同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成长需要,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性资源”,这也是教研的重要内容;教研组内部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发现教材的整体结构、单元际结构和单元内部结构,这也是教研的重要构成;教研组之间突破学科界限,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研讨,这亦是学校教研活动的题中应有之意。凡此种种都表明,当前对于教研活动的理解失之褊狭,我们在重建教研文化时应当使教学研讨之意蕴重新回归丰富。再次,在更深层次上,教学研讨不仅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应当成为当代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方式。生活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中,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自我世界中思考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对于教师的成长而言,开放的心态、自我超越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拥有一个积极学习、开放自我的心态,一种发展自我、挑战自我的意识,一种彼此真诚合作、共生共长的观念与行动姿态,教师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之路上保持一种空灵之境,让同事的意见可以进入,而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也可以真诚而敞亮地流向对方。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研讨之价值就不再仅仅体现为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也不再局限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当一个教师在同事的建议与帮助下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人格修养,当他因参与了别人的成长而感到欣慰时,其人生境界其实已经在无形中发生了变化。这是生存论意义上的教研文化之魅力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