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论结合法。
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来判断题干与选项之间程度关系的方法,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主要运用唯物主义与辩证分析法,即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选用相关的基本理论观点作指导,确定最佳选项。
例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析题破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根据郡县制为何是“公天下之端 ”这一题目的设问指向,选用相关的理论观点并结合史实确定最佳选项。据此可以判断:分封制下,诸侯、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而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正是材料中所谓“公天下”的理由。本题选择D项。
(二)逻辑推理法。
即根据选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来推断题干与选项之间程度关系的方法。此类题目设计难度较大,必须充分理解题干,然后根据题干去认真推敲题肢,符合逻辑者即为最佳选项。
例题: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的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析题破解:本题以柳宗元对郡县制度的评论为切入点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在解题时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背景材料选用了三句言论,在逻辑关系方面前两句属于论据,第三句属于结论。 A、B两项只体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与D项也无明确的逻辑关系; “秦制之得亦明矣”表明柳宗元认为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故正确答案为C项。
(三)特征分析法。
即根据题干所界定的特定历史时期、历史阶段来分析判断题干与选项之间程度关系的解题方法。此类设计看似简单,但必须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根据基础知识进行特征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析题破解:本题考查甲午战后中国学习西学侧重点的变化, 适用于特征分析法。解答时要密切联系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初年这两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相关特征。甲午之役是近代中国由学习英德转向学习日本的转折点,这个可从甲午前后中国留学生的流向可以看出。且20世纪初大量“日本新词”传入中国,主要也是这些留日学生的功劳。因此 B项仅仅是浅层次的军事原因的分析,C项才是经济、政治等方面原因的总和,为决定性因素。所以正确答案是C项。
当然解题技巧是捷径,但不是万能药,要正确做好最佳选择题,除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外,更需要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判断与思辨能力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