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8-19 07:40:0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认识探究学习?
美国的探究学习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常会请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完成感兴趣的小课题研究。贯穿其中的是对问题的兴趣,是探究问题时方案的设计、执行、调控以及对研究结果的验证。探究前,教师往往会对学生进行指导或提出某些要求,如“想研究什么问题”、“能否拟个计划”、“准备如何收集数据”、“如何验证结果的合理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会提醒你现在在做什么、想说明什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绝不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探究后,教师会组织学生交流想法,并且非常注重请学生作出解释,而不是关注答案的对错。如六年级学习统计后,教师请学生利用统计知识完成一项感兴趣的小课题研究。有四位学生想研究奶酪在自然情况下会有什么变化。于是他们用奶酪做成花朵的形状,放在花盆中,每天记录日照时间、温度等自然情况以及奶酪的变化,最后写成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心的是“你们如何进行记录”、“你们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记录”、“你们认为奶酪的变化与什么有关”、“你们如何通过统计的数据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研究犹如一次利用数学知识进行的科学研究,其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具有较强的可迁移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提高,科学探究意识在加强。
美国教师重视让学生探究,但存在教师引导不到位、用时过长、效率不高等现象。而我国教师会灵活选择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方式,并且大部分学习内容会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只在某些环节让学生探究。我国教师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所有教学环节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我国教师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探究活动形式化,一些无须探究的内容也让学生探究;对结果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过程的关注;急于提炼出“好的方案”,对探究过程中多样化方法的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探究过程中教师暗示过多,等等。我们必须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学生探究,也不是适合探究的内容通过学生探究都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探究不应成为纯个人行为,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的工作具有化归的性质,即将对学生来说困难的、抽象的、复杂的东西转化成较为容易的、具体的、简单的东西。我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时要合理地组织好探究过程,根据不同的内容安排相应的探究活动,通过行为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为保证教学的效益,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课前学情进行准确的分析,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探究时可能遇到的障碍,再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