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229|回复: 1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14 08: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短文两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32:00 | 只看该作者

杜甫与望岳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饫死耒阳。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作者:杜甫 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 决眦入归鸟。 荡胸生层云, 阴阳割昏晓。 造化钟神秀, 齐鲁青未了。 岱宗夫如何?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鬼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32:00 | 只看该作者

《望岳》欣赏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31:00 | 只看该作者

《望岳》品评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① 齐鲁青未了。② 造化钟神秀,③ 阴阳割昏晓。汤胸生曾云,④ 决眦入归鸟,⑤ 会当凌绝顶,⑥ 一览众山小。   【作者】 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青少年时期,漫游今山西、江苏、 浙江、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二十四岁应进士试不第,三十五岁后客长安近 十年,困顿失意。安史乱起,流离鄜(音夫)州等处。肃宗朝,官左拾遗,因 上疏救房琯,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归秦州。入蜀,构草堂于成都浣花 溪畔, 又曾流寓梓州、阆州。广德二年(764)严武再任西川节度使时重回草 堂,被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辞去, 于永泰元年(765)赴夔 州寓居。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 飘泊于岳州、潭州、衡州一带。大历五 年病死于江湘途中。其诗融会众长,兼工诸体,律切精深,沉郁顿挫,深刻地 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同为我国历史上最 伟大的诗人,并称“李杜”。有《杜工部集》,《全唐诗》存诗十九卷。【注释】 ①岱宗:五岳之首,是对泰山的尊称。夫:语气词,无实义。 ②齐鲁:春秋 时两个国名。《史记·货殖列传》:“故泰山之阳为鲁,其阴则齐。” ③钟: 聚集。 ④曾:同“层”。 ⑤决眦(音自):张大眼睛。 ⑥会当:一定要。 按杜甫曾登上泰山绝顶,见《又上后园山脚》诗。   【品评】   开元二十四年(736)漫游齐、赵时作, 是现存杜诗年代最早的一首,洋 溢着青春朝气和旷代才华。   首联自问自答,传遥望之神。诗人乍见泰山,惊喜莫名,于是自思自忖: 泰山啊!到底是什么形态,能怎样描状?经过独创性的艺术构思,一个以色写 形的警句脱口而出:“齐鲁青未了”——拔地接天,跨齐越鲁,青色无边无际。 这不仅写出了泰山越境连绵,苍峰不断的雄伟气势,连诗人惊讶、激动、赞叹 之情也表现无遗。刘辰翁《批点千家注杜诗》赞为“雄盖一世”,施补华《岘 佣说诗》称其“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都当之无愧。   颔联承“青未了”为近望情景。上联称大自然将一切“神秀”凝聚起来, 赋予泰山,赞颂之意,溢于言表。下句写泰山峻极于天,却不用抽象的形容词, 而说泰山的阴面阳面分割昏晓。即在同一时间,向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太阳 的一面是黑夜。构想新颖,下一“割”字,尤奇险惊人。   颈联写岳麓仰望,见泰山生云,自山腰至山顶,层叠弥漫,给人以心胸摇 荡的感觉;而张目注视,又见倦鸟归山,投入树林。这两句,较难解释。注家 解“曾云”为“云气层出不穷”,解“入”为“收入眼帘”,都与原意不合。 从“曾云”、“归鸟”看,此联所写,乃仰望之景,亦日暮之景。由此暗示: 诗人朝泰山走来,边走边“望”,走到山麓,时已黄昏,云起鸟归,自已也得 投宿。登山览胜,只好留待明天。   尾联虽自《孟子·尽心》“登泰山而小天下”及扬雄《法言》“登东岳者, 然后知众山之列施(二字均应加山字头)也”化出,然造语挺拔,既切“望岳”, 又有普遍意义,表现了青年杜甫勇攀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全诗构思新警,气骨峥嵘。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杜子心胸,于 斯或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31:00 | 只看该作者

诗词五首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望岳 如梦令 西江月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预习指导: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岱宗       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三、学习《 观沧海  》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 00烂ㄘ??夥倾湮啖条ッ华嫘腔囵庄ㄛ森缀??膝??????控源〔膘假??媪烂ㄗ207烂ㄘ陲????遘ㄛ珩□腕??竭湮腔吨瞳〔棒烂薹濂鳅??ㄛ掩呤3}隶掘腔蓟濂僻啖衾丧族〔缀猾庥??〔羚??备著ㄛ????坻????著〔囡??貉ㄛ《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 ,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五、学习《 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2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皈??ヒ??蝠使空牮迅??合????獭ㄩ??提皇????????????炳ˉ???抡??嬲ㄨ仆谘敝熏八盈??虮ゾ鲰佼宀?伟饕仆缣接鼯??提牯??????桨蝓??炮颤而??并还????牲睕龊传??馨????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弊肿疟实摹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六、意境的赏析: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 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30.诗词五首(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后二词,朗读、背诵这二首词。2.理解二首词的意境。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重点:(l)朗读、背诵这二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前三首诗。《观沧海》是乐府诗,《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两首词。《如梦令》和《西江月》是词牌名。    二、学习《 如梦令》    1.作家作品简介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作者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来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常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集。    2.朗读这首词。    3.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天真、活泼、豪爽的性格。词人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这首词只写了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段,抒写了片刻之间美的感受,仅仅33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写得曲折起伏,生动活跃,情深味浓,新奇可喜。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流转自如,表现了独到的功力.三、学习《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四、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抽查几个交流。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4,5.三 A类    2.默写二首词。B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30:00 | 只看该作者

《次北固山下》赏析

诗文解释:

  我的旅途之路在青山下,小船行使在绿水间。潮水涌涨,两岸显得更加开阔,风顺而且柔和,船帆端端正正悬挂着。残夜还没消退,一轮红日已经从海面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南已有春的信息。家书不知寄到哪里?请归去的大雁把信带到洛阳吧。



  词语解释:

  潮平:潮水上涨与江岸齐平。

    风正:顺风,与船行的方向一致。

    残夜:天将亮时。

    乡书:家信。

    何处达:即“达何处”,送到什么地方。



  诗文赏析: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常往来于吴楚之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诗人的这次出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思乡愁绪。全诗对仗工整,跳跃洒脱,叙事明确,写景逼真,和谐优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3 08:30:00 | 只看该作者

《次北固山下》翻译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题解: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翻译: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5 07: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