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4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在上课前激发学生的兴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①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下面就从导语设计的类型与方法出发,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

一、形象直观法

即摹实境、调激情。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我在讲《祝福》时,如此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教师通过语言描摹一幅图景高度概括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的形象。
在教学《一剪梅》时,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以其清新的笔调,细腻的风格,写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作品,其中有不少被谱成了现代歌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李清照作词的歌曲《一剪梅》②。课在《一剪梅》的音乐声及学生的吟唱中开始。这样导入,会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从而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知识型激趣法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神话、传说、典故、轶事,吸引学生。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神、智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的老师教《雨中登泰山》一文时,曾这样导入:
同学们,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话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传说,在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说话的声音化作了雷,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江河。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他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8-13 08:11:00 | 只看该作者
先声夺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9-8-13 08:11:00 | 只看该作者
先声夺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9-8-13 08:10:00 | 只看该作者
先声夺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0:38:00 | 只看该作者
三、前后知识联系法

“过河要搭桥,爬高要架低。”从此岸到彼岸,从高处到低处都少不了过渡工具。学习上也是如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上课要达到传授新知识的目的,有时是很有必要先运用已知的知识作铺垫,进行沟通、对比,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到新的知识点上,达到温故知新、以旧启新的目的。前后知识联系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变化,可从古联系到今;从社会现实联系到课文内容,从学生实际联系到新课的教学目的上;最多的是从旧课的知识联系到新课的知识。如有位老教师在教《拿来主义》一文时,其导语的设计就是以学生的课外阅读入手的。“我们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很浓,阅读的范围比较宽泛。我初步统计了一个,半个学期以来,同学看的杂志种类多达六十七种。书的种类也很多,有‘唐宋诗词’,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也有不少外国文学作品。那么对于古代的和外国的文学作品,对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什么态度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经这一导语的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目的性就更加明确了,反过来,通过课文的学习,又能指导学生进一步搞好课外阅读,一举两得,妙哉!
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都比较注意一节课内各环节间过渡语的运用,却较少注意在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内容的过渡。有经验的教师不仅注意到这些问题,还特别注意在同一篇课文内不同课时之间创设过渡语,使上下课时互相勾联,自然得体,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如有位教师在教《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时这样导入:明明是爱国青年,却被污蔑成“暴徒”;明明是自觉的请愿,却被造谣者说成“受人利用”。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能不义愤填膺吗?他能不挺身而出来揭露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吗?鲁迅先生就是带着这种悲愤的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悲愤的感情就构成了本文贯穿始终的线索。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悲愤的感情线索。这段导语可以说是用火热的激情写就,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给人一种“忘了自己,进入角色”的感觉,还归纳总结了上一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既是旧课的“收场”,又开启了新课,过渡自然。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23: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