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教学目标
1 学会“亦、状”两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断、开”在诗句中的意思。
2. 反复揣摩,根据诗句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 结合本课所学仔细思考:诗人如何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初步体会诗人“看——思——书——抒”的诗文创作过程。
重 点:
1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2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并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难 点:
了解古人描写风景“看——思——书——抒”的诗文创作过程,尝试创作。
课前准备
1 课件
2 学生课前作业:
熟读本课两首诗。回忆自己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搜集描写祖国山水风景的古诗读一读。
教学流程:
一 由字导入
出示“望”,通过组词,了解近义词,走进《望天门山的学习》
二 初读古诗,解析字眼,理解《望天门山》
【出示幻灯《望天门山》】
1 请小朋友们自己借助拼音、字典、注释,先把这首诗读准确,读通顺。
【学生自己读,老师巡视】
检查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诗的味道。(节奏,动词的重读)
2 了解字形,分析字义,学习书写。一边写,一边想,从这个“断”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感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解析“开”字:下面是两只有力的大手,打开门栓。带着感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3 联系学生的词语积累,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李白远远地望见 的长江水 冲向天门山, 的天门山仿佛被斧头劈开一样,站立在长江两岸。
有感情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小结:江水无言,青山不语,本来一副静默的山水图,却因为一个字,变得生动起来,这个字是:
把这个字放回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就是李白,一个把百川容纳进心胸,时刻准备一展宏图的李白,一个把足迹遍布祖国山水的李白,用他的神来之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当涂天门山壮美风景的李白:
4 指导背诵《望天门山》
小结:总结写景古诗的创作过程:看——想——书——抒。
三、拓展过渡,引导看景写景,完成写诗的第一步,由“看——想”
1 出示风景图片:瀑布(想到哪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出示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出示荷花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侧重生活情境的运用,指导朗读。
在八百多年前,大文豪苏轼有一天在湖上饮酒,雨后初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这个题目告诉了我们诗人活动的时间和地点,谁能准确说出来:
说说,苏轼看到了什么:
美读:
水光/潋滟/晴方好hǎo,山色/空蒙/雨亦奇qí。
欲把/西湖/比西子zǐ,淡妆/浓抹/总相宜yí。
【强调:方好,正好 。亦,也的意思。】
西湖真美,到底有多美呢?西施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在诗人眼中,想要把西湖比作西施,淡妆也好,浓妆也罢,反正怎么看都好看。
所以,诗人说:欲把/西湖/比西子zǐ,淡妆/浓抹/总相宜yí。
五 引导学生寻着“看到什么,写什么”的简单思路,进行创作。
如此美景,被细心的苏轼看到了,写下来了,西湖美景还有很多很多呢,
1 出示老师的诗。引导学生咀嚼字词,学会选择合适字词填补运用。体会“看到什么,写什么”
2 学生创作
3 展示
4小结
六 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自己留作业。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两首
望(看)——想——书——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