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8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班数学活动感知10以内数的守恒优秀教学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0 07:5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活动目标:排除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感知10以内数的守恒。

活动准备:1、教学图片:杯子9个勺子9把、青蛙和蝌蚪各9只

          2、幼儿人手一套小动物卡片8个

          3、地板不同图形的设置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

           1、请幼儿观察地板上有什么,猜出它们的用处导出游戏。

2、组织幼儿游戏,感知数的守恒。

(1)游戏:听音乐找图形——请8个小朋友上来,大家一同数数有几位小朋友?学习小鸟飞,音乐停找到一个圆点站好,8个小朋友排成了一个圆形(幼儿发现队形变了,站的位置变了,数量没变。)

(2)听音乐学小鱼游——音乐停找到一个三角站好,8个幼儿排成了三角形(队形变了,位置变了,数量没变。)

(3)听音乐学小兔跳——音乐停找到一个大草莓站好,8个幼儿排成了一横排(队形变了,位置变了,数量没变。)

(4)听音乐学小猫走——音乐停找到一个小草莓站好,8个幼儿排成了两竖行(队形变了,位置变了,数量没变。)

小结:无论小朋友排成了什么队形,他们的数量不会变

都和原来一样。

二、基本部分:

1、今天海绵宝宝的咖啡厅开张了,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去喝咖啡。(1)可是粗心的服务员只端来了咖啡杯,却没有勺子,你们愿意帮服务员给每个杯子配上一把勺子吗?请个别幼儿上来配。配好后问,杯子和勺子一样多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数一数)

(2)服务员把勺子收拢了起来,请小朋友想想杯子和勺子还一样多吗?为什么?

2、青蛙妈妈和小蝌蚪喝完了咖啡,它们去参加舞会。

(1)在舞会上,它们先排成了两竖行,请小朋友看看青蛙和蝌蚪一样多吗?

(2)小蝌蚪真调皮跑来跑去,请小朋友看看青蛙和蝌蚪还一样多吗?为什么?

(3)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有排成了两个半圆形,它们还是不是一样多呢?

小结:虽然青蛙和蝌蚪的形状、大小、颜色和排列的形式都不一样,但是它们的数量一样,都是9只。

三、结束部分

幼儿操作:幼儿人手一套小动物卡片8个,在白纸上随意排列,说出排的是什么图形,有几个小动物卡片,知道无论排出什么图形,都是8个小动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0 07:51:32 | 只看该作者
活动反思:

中班幼儿认知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发展,能依靠表象进行思维,认知活动的概括性使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增强,但仍显表面化、肤浅化。 而《指南》中提到,要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园的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而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

因此本次活动选择的内容是守恒中的一个内容:10以内数的守恒。数的守恒是指物体数目不因物体外部特征和排列形式等的改变而改变,物体的数目与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及排列疏密没有关系。设计中我依据《指南》和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森林舞会”的有趣情景,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数的守恒,将自身的操作与实际体验相结合,初步感知物体排列形状发生变化,总数不变的数现象。让幼儿在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摆一摆中理解数的守恒,使幼儿对数的守恒有初步的概念。

1、本次活动,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让幼儿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2、整个教学以游戏为主线,把各环节串联在一起,各环节层层递进,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完整性和主题性,便于幼儿掌握学习的内容。
     3、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愉快的操作中感知数的守恒,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有意思。

不足之处:在活动中,有3名幼儿参与不积极,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教师试图把所有的事情交代清楚,所以语言烦琐了一些;另一方面分组活动的材料投放比较单一,在10以内守恒活动中使用这些教具,幼儿对此教具不太感兴趣,因此参与性不高。

另外幼儿在自主操作时,感知物品数量不因排列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实幼儿在操作中排列了很多不同形式,但我在这个环节中并没有让幼儿将自己的成果在全班幼儿面前一一展示出来,使幼儿的经验没有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是一大不足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2 06: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