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7-8 09:37:00
|
只看该作者
二、浮力的影响因素
另一类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同样在引入浮力的事例、介绍浮力的方向以后,直接提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由学生自由猜想。此时教师会提供许多场景、进行系列活动,学生思维也会很活跃,能够猜想很多影响因素: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在水中的深度、排开水的体积、排开水的面积等等。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由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对猜想逐步排除或者验证确认。
常见的实验设计有:实验1:鸡蛋在水中下沉,水中加盐以后鸡蛋浮起来了。此实验小学学习过,实验也很容易完成,液体体积这个因素得到验证。实验2:在气球中加一点小重物,气球在水中下沉,给气球充气,气球浮起来了。经过分析,气球重力不变,但是浮力变化了。说明浮力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没有关系,排开了一个因素。实验3:易拉罐在水中被下压,观察水面上升,验证高度、体积等因素。
此种教学设计从教学实践中看,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要完成浮力的教学至少需要2课时。学生设计实验存在一定的困难。优点是学生经历了多个实验设计、探究过程,比较多的培养了实验设计能力。
三、两种思维方式训练的比较
比较两种课堂探究方式发现:采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方式回归了历史本来,把浮力和重力这两种力直接联系起来,训练的是一种直觉思维。而采用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的方式,从浮力大小可能的影响因素出发,训练的是发散思维。两者在思维训练上显然不同。两种思维训练都是可行的,但是从实际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分析,直觉思维训练对于解决浮力的大小这个问题本身所显示的效果更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显示的价值更具体、可行一些。发散思维训练对于本节课堂内容来说,所表现的知识教学目标更加困难一些,具体说就是无法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猜想到浮力的影响因素比较多,设计实验无论是排除还是确认都比较困难和繁多,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来说,从时间和能力两个方面都不容易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