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0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白杨》教学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09: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案例之一】
  一、揭题
  师:谁能说说下面播放的这首歌歌颂的是什么?
  (录音机播放歌曲《小白杨》,投影显示歌词。)
  生:这首歌歌颂的是小白杨。
  生:从“和我一起守边防”这句可以看出,还歌颂了边防战士。
  师: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白杨》。思考:这篇课文仅仅写白杨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二、结课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都理解了作者不仅赞扬了白杨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高贵品质,还赞扬了具有白杨精神的边疆建设者。让我们跟着录音机再来唱一唱白杨,唱一唱具有白杨精神的人们。
  (悠美的旋律再次在老实里回荡,师生共唱《小白杨》。)
  【评析】
  本教例以歌曲《小白杨》揭题,又以此歌结课,在电教手段的使用上走了一个来回。以歌曲揭题,新颖、活泼,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课伊始,趣已生”之效,并为下面的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以歌曲结课──师生共唱《小白杨》,营造了一种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高亢悠扬的歌声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此时的歌,既是“唱歌”的“歌”,更是“歌颂”的“歌”,执教者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主题——歌颂具有白杨精神的人们。故而,笔者认为:这个来回走得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9-7-15 11:45:00 | 只看该作者
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这两组关联词语用的恰当,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请分别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的建设者。
  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
  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生活习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
  (分析:造句的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形式。既能看出学生应用关联词语的能力,又能看出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感情的程度,利用教师抓住矛盾,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案例分析】
  这一教学片段,主要有以下三点特点:
  1、教师立足于创造性的开发,以创造性教学方法,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2、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作者灵感、情感、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待事物,享受生命的快乐,即学会如何做人。在这个片段之中,教师有意识地把人格的熏陶与培养,有机地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让学生受到感染,受到熏陶。教师把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们的品格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了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训练。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们艰苦创业的崇高品质和白杨树的坚强品格是一致的,只有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白杨树的性格特点,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建设者们的思想境界。
  3、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单向问讲的局面,拓宽了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空间,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互助中启迪,在鼓励中自信,情感和认识相互交融,语言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案例之二】
  【案例背景】
  《白杨》一文,表面上赞美的是白杨,实际上是赞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们,课文内容含蓄而深刻,尤其是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一句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如何突出这一教学重点呢?
  【案例描述】
  师:请同学们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读一读,体会一下句子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师出示展现“茫茫大戈壁”景象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
  生:“没有山,没有水,也没人烟,天与地都是浑黄一体”。
  师: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白杨却顽强地生长着,而且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白杨树不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低头,生命力强。
  生:说明白杨树具有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师:“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条”这说明了什么?
  生:哪儿是说无论气候是好是坏,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土地肥沃还是贫瘠,白杨树都顽强地生长着。
  生:我觉得“哪儿”说明了白杨不向有的植物,只适应于在优越的环境中生长,而是适应于所有需要它的地方,这正是白杨顽强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它的品格。
  生:这是说无论把白杨树载到那里,它就在那里扎下根来,为人类造福。
  师:说的很好。对“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一句怎么理解?
  生:这是说白扬不怕风沙,不怕干旱还是洪水,不管遇到怎样的气候条件,自然灾害,它都能茁壮成长。
  生:文章开头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句中的卫士指的就是白杨树。白杨对风暴洪沙“不软弱”、“也不动摇”,表现了它的确是一位抗暴防沙的卫士。
  师:谁能用上比喻词,把白杨比作什么事物说一说。
  生: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
  生:在雨水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
  生:在洪水面前,白杨树向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
  师:这就是白杨的──
  生:顽强不屈、傲然挺立的可贵品质。
  (分析:教师紧紧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逐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句子包含的意思。教师不是停留在对白扬树高、直、大的外型分析上,而是联系上文,并创设情景,启发诱导,从而使学生对白扬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形象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受到深刻的教育。)
  师:爸爸表白的是一颗什么“心”呢?
  (分小组学习讨论)
  (教师出示投影片,展现背景资料:五六十年代,一大批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到边远的地方参加生产建设,现在很多知识青年已经回到城市,而“爸爸”不但没有从边疆调回城市,而且还把儿女接去读书。)
  生:爸爸看到戈壁滩上的卫士──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而触景生情,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生:课文中说孩子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爸爸是根据祖国的需要,远离家乡去新疆参加建设工作的,他也像白杨那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
  生:爸爸是借赞扬白杨,来表达自己一辈子扎根边疆的心愿。
  生:爸爸无怨无悔,建设边疆的热情不但没有减退,而且已经深深爱上边疆,决心扎根边疆。
  师:你们明白爸爸的心愿吗?
  生: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所以爸爸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齐答)
  师:爸爸不仅赞扬了白杨树,还赞扬了谁?
  生:千千万万献身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
  师:爸爸工作的地方虽然边远、艰苦、落后,但他没有逃避艰苦的环境,而是乐于扎根边疆,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分析: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把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品格和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志向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理解了爸爸表白自己建设祖国边疆的心愿,就蕴含在赞颂白杨崇高品格之中,这样从“白杨树的高尚品格”和“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们的崇高品质”的联系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建设者们高大的形象仿佛就屹立在学生面前。)
  师:这段话用了那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学生画后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6: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