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8-10 17:35:28
|
只看该作者
三、说教法
皮亚杰研究幼儿怎样学习数学时提出:“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他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次活动注重手、眼并用,动静结合,调动幼儿视、听、触觉运动等多种感觉分析器,学习自然测量,从而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所以在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猜测讨论法,探索操作法,发现法等。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
1、猜测讨论法
因为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的调节。在大班,讨论是激发幼儿思考和动手操作愿望的重要方法。在活动操作前,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猜测答案和结论,为下一步幼儿操作检验做了很好的铺垫。用猜测讨论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儿积极有目的进行探索,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2、探索操作法
因为幼儿爱幼、爱问、好学这一特点,让幼儿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仅是作为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更应成为幼儿探索知识,寻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因为探索未知,仅用理解与记忆是不行的,必须进行主动地分析,综合比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我采用了这种方法,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3、发现法
发现法是指幼儿通过直接操作、观察、讨论等途径,去探索、去发现知识的方法。因为大班的孩子,好动、好奇心强、好问的特点。而且又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基础,通过发现法,让他们在操作中,去寻找发现、满足好奇心,从中寻找发现自然测量的正确方法,为突破难点做为铺垫。
四、说学法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了多种感官,参加活动,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在操作中获得探索经验,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是在积极主动中进行学习。
五、说活动过程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本次数学活动设四个环节完成目标。第一个环节是引发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探索发现;第三个环节是游戏“量一量”;第四个环节是延伸活动。其中第二、三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四个环节呢?
第一个环节: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对活动感兴趣,便于在活动中学习和思考,于是在开始部分,我根据幼儿好奇这一特点,运用故事的形式,向幼儿抛出问题:“冬天快要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长颈鹿、小马、小狗和小兔子它们一起来到商店里买围巾。商店里有好多围巾,各种各样的都有。大家都看花了眼,不知道该要哪一条。你们能帮助它们吗?”让幼儿自己去动脑筋想一想,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准备。
第二个环节:学习运用自然测量物体的方法,并比较物体的长短。
(5) 首先,我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别为小动物选择围巾,并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接着我把幼儿挑选的围巾图片放在一起,让幼儿比一比哪里不一样,怎样才能知道它们谁长谁短呢?然后我出示长短相同的铅笔,让幼儿学习用自然物进行测量。通过示范,让幼儿对自然测量的方法有了正确的了解,这样得到的方法,幼儿的印象较为深刻,突出本次活动的重点,初步突破了活动的难点。最后请个别幼儿到前面来操作,用铅笔测量每条围巾分别有几支铅笔长。再请幼儿回答测量的结果,并比较出最长的围巾和最短的围巾相差几支铅笔的长度,然后把它们分别送给不同的小动物。
第三环节:游戏“量一量”。
幼儿经过了第一、二环节的学习,此时幼儿已开始感到疲倦了,学习兴趣也从高涨的状态,逐渐转向低谷状态。因此,这环节我设计了游戏“量一量”,让幼儿在初步了解正确的自然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既起到巩固的作用,又起到引新作用(让幼儿探索用同样的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这环节中,在安排游戏之前,让幼儿先讨论设想操作结果→接着进行操作游戏→最后进行讨论。让幼儿更明确操作的目的性,最后的讨论一方面是讲述自己实验过程和发现;另一个方面是检验自己获得的结果与活动前的设想是否一样,再次突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同时也是进一步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四环节:延伸活动。
在活动区里面为幼儿提供多种测量工具,让幼儿寻找、选择不同的工具,去测量教室里的其它物体,探索发现,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这四个程序的安排,我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的科学指导要点的第一条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整个活动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安排、讨论设想到操作到再次讨论的形式,掀起一个个高潮。整个活动都是以幼儿动手探索发现为主,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培养幼儿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发现、去探索掌握知识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