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8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中做的探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2: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一线的“评价”感受


哈尔滨市虹桥学校  柳杨


  进行《品德与社会》这一新课程教学已有两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对课程的评价方式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感受,现愿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活动评价讲技巧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创设一些情景,带领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生活的意义,体验情感的升华。而这当中的一些体验性活动是无法用ABC来对学生进行评判的。因此,我们变评价为感悟,即在活动后通过谈话交流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参与效果,这种评价限于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是自我评价或是同学之间互评,或者可以说是一种隐性的评价方式。而在感悟后,达到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换个角度想一想》中创设的活动“找朋友”。目的在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从比较浅层次地体验“换个角度想一想”的意义。

  案例:找朋友

  1.游戏步骤:(1)学生在各自的位置站好。
             (2)音乐第一段可任意行走,音乐第二段只要听到长音就寻找一个伙伴握手。

  【教学意图】通过身体的接触,情绪的感染,体验交往的快乐。

  2.谈话交流
  (1)哪些同学每一个长音时,都找到握手的伙伴?
  (2)当你和同伴微笑着握手表示友好时,有什么感受?
  (3)当你找不到同你握手的伙伴时,又有什么感受?(当别人主动来和你握手时,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意图】体验找到伙伴和找不到伙伴的不同感受。

  小结:当我们微笑着面对他人的时候,往往也会得到他人的微笑,友好的交往让我们彼此都感到心情舒畅。当然,可能当你主动去寻找伙伴时,你的伙伴却没有对你伸出热情的手,也许它并不是故意的,也许另有原因。这时,就要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

  二、个体评价有层次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到的问题是处理好大多数学生与少数学生的关系,处理好学生水平高低的关系。这里的少数不仅指一些学困生,还包括少数先进生。鉴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统一的标准必定导致评价的偏差,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都很不利(毕竟,数语外的优生,不一定是社会科上的优生。)。因此,在评价中要采取几种不同的评价标准,即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一套不同的评价标准。而评价的标准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我的方法是以学生最近一次学业活动成绩为标准,并参考本次评价内容的难易程度给予评分。简单点说就是纵比(跟自己比)和横比(与他人比)相结合的方法。

  三、小组评价看参与

  我们所进行的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或者说就是评价学生在活动中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而对活动的结果摆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上。以往,小组活动评价是很让人头疼的,过程难以监控,结果常有出入。经常是对一个小组的评价很高,可是却有组员告状某某同学根本就什么也没干。为此,在进行小组评价时,我要求每个小组都要写“小组活动评价卡”。在评价卡上要明确地说明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参与情况及个人成果。这种评价方式的采用主要是要学生明白,一方面,我是小组的一分子,小组的荣辱与我有关。另一方面,使学生懂得不劳无获的道理。即,即使你所在的小组取得了好成绩,可是如果你没有尽心参加活动,那这份荣誉就没有你的份。另外,也为教师进行小组活动的总评提供参考。以手抄报活动评价为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6-3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小组活动评价卡
小组

成员

分工情况

具体工作

活动效果

备注

自我评价

组员评价

赵珊雅搜集了资料还帮助画画。孙佳慧还帮助整理资料。
朴恩德

资料收集

搜集有关古代交通的资料

A

A

赵珊雅

资料收集

搜集有关交通问题的资料

A

A+

孙佳慧

版面设计

第一版文字 绘画

A

A+

谢  淼

版面设计

第二版文字 绘画

A

A





  四、评价语言要有指导性

  不论是口头评价还是书面评价,我认为具有指导性的评价语言,比单纯的鼓励性评价或否定性评价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举例来说,老师们经常会对学生作出这样的评价,“你真棒!太好了!”可是究竟“棒”在哪里,“好”在哪里学生不得而知。我们不如把“你真棒!太好了!”结合实际情况换个说法。如,“你能在生活中寻找答案。”“看来你读了不少的书”等等。这种评价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就不是单纯地停留在答案的正确上了,而是对学习方式、学习态度都有了暗含的指导。其他学生听了老师对一个同学的评价也会想,“原来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找答案。”“原来多读书就能知道更多的东西。”


  最后,我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在评价之前,我们都要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进行评价。大教育家孔子早就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如果面对的是一个自负、傲慢的学生,那我们还要大肆表扬鼓励他吗?如果一个内向、怯懦的孩子好不容易做成了一件事情,我们又何必吝啬自己的美言呢?明确评价的目的,就能够更好地实施评价。

  应该说评价是一门艺术,要想真正把握其内涵实属不易。以上只是在教学中的一些不成熟的感受,还希望大家们能够给予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12 00: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