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6-3 06:06:00
|
只看该作者
二、提升感悟,放飞学生灵性
如何使课堂教学像磁石一般,把孩子们牢牢吸引住,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句段,带动语文教学全过程,指导学生自己学,逐步让他们由“爱学”到“会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有灵性、有鲜明个性的人。
如苏教版中的《珍珠鸟》一课,生动、细腻地描写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活动情况,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在教学中,我一改往日逐段逐句的分析方法,而是紧紧抓住“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一“文眼”,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首先,让学生说说对这个反问句的理解。接着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作者和珍珠鸟之间是怎样逐步信赖的,找出文中最能说明问题的句段,并谈谈自己读后的体会。最后,让学生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有理有据地说一说:为什么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样的设计,避免了琐碎的分析,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由点到面层层铺开,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在自我感悟、耐心品味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了“信赖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道理。
三、生生对话,促进个性表达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生生之间的对话既是发表自己见解的过程,亦是相互沟通、交流、接纳的过程。
教学《草船借箭》,在学习“知悉对方”时,有学生质疑:“如果鲁肃事先全盘告诉周瑜,诸葛亮的借箭计划会成功吗?为什么鲁肃不会告诉周瑜呢?”沉默片刻之后,有了不同的解答:“鲁肃想看看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想看看诸葛亮到底怎么弄到箭。”“鲁肃本身就是个老实忠厚的人。”“他两边都不得罪,告诉了周瑜,但不全说。”“我知道,鲁肃对周瑜的做法有意见,所以他不会出卖诸葛亮。”
“一疑激起千层浪”,个性化的质疑引发了更多个性化观点的表达。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就开放性问题进行争辩,能更多地开启学生情感世界,促进各自独特感悟的交流。
四、延时评价,充分发展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延时性评价。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回答给予终结性评价,势必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
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一位教师让学生找出“麻雀、老虎、狮子、狐狸”中不属同类的一个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