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5-17 10:52:00
|
只看该作者
二、动手
(一)探求新知,参与操作
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动手操作活动,能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经过手、脑协作,把外显的动手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获得真正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加强实验或增加学生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并掌握新知。如我在教实验室制CO2时,先组织如下实验:1、石灰石与稀盐酸;2、石灰石与稀硫酸;3、碳酸钠与稀硫酸。先让学生观察、比较,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最佳反应物是哪一组?为什么?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观察、比较、思考,总结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选用的原料,使学生参与反应物的选择过程,了解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
(二)巩固新知,参与设计
1、编题设计。编题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好的方式。组织安排得
当有助于学生用好教材、理解巩固新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一直尝试进行“一课编一题”的活动,针对教学重点或难点,限定范围、题型或提供数据要求,让学生分小组或个人自编习题;可以自编自解或他编我解,教师适时评价。通过编题有效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提高练习效率。
2、设计家庭小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技能、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师要切实利用好,如印发家庭小实验报告单或者让学生谈设计过程,以及如何解决实验用品和如何取得家长的支持等。
三、动脑
参与动脑的重要途径就是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即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描述实验现象,寻求物质变化规律,推导有关法则定律,分析计算的过程等;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造动脑的条件。
(一)精心设计问题,适时组织讨论
化学教材中的“讨论”题,有的是训练学生运用类比推理进行说理的,有的是诱导学生发散思维的,有的是启发学生概括总结的,这些内容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好材料。此外,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有梯度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比较困难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践证明,通过讨论,能增强学生灵活动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
(二)给学生动脑的时间
课堂时间不仅属于教师,更属于学生。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咀嚼、品味,增强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为此,我坚持5~10分钟,“一课一讨论”或质疑问难。教师尤其要理解学业上“差生”的难处,多留一点时间给“差生”在小组上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动笔
(一)勤用笔整理,多用笔反思
提倡学生记笔记,写课题小结,单元知识总结,单元学习反思。寻找规律,把单元知识理成线,织成网,并在班内进行交流。撰写小论文,评论其他同学写的文章。实践证明,这样的动笔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审美能力,体验合作精神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合理利用网络,拓展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背景材料,并收录在案,为化学学习提供理论或事实支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教学媒体,并使之与传统教学媒体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使各种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样不仅拓展了课程资源,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了教学效果,这也是现代教学的要求。
五、动脚
(一)注重培养观察能力,打开创新之门
1、让学生迈开双脚,延伸课堂,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写好观察记录,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集中展示提供第一手可靠资料。
(二)注重生产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社会诸方面的联系,让学生迈开双脚,延伸课堂,走向社会生产,走向职业,在更宽阔、更关注学生未来生活的背景下,选择化学与生产、生活相关的课题,去调查、考察、采访,学生通过探讨社会生产生活中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化学问题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也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活打下了基础。
显然,动口、动手、动脑、动笔、动脚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把观察、操作与动脑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