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16 10: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几年来,我们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进行了“问题解决”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研究

我们认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模式的一般程序一定要符合以下几个过程:

第一,应符合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即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

第二,应符合认知的心理过程。

第三,应符合数学教育的基本过程

据此,我们构建了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二、“问题解决”教学的实践

1.提出问题。

(l)教给找问题的方法。

①在知识的“来龙”上找。

如果对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什么旧知识有相关又搞不清的,那就在此提问。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对,就可提出“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等问题。

②在知识的“怎么样”上找。

如果对某一事物究竟有哪些特征,说不出或不能说完整的,那就在此提问。

③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

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搞不清或说不出来就可据此提问。

④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找。

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分不清类型,而把知识看成一盘散沙似的孤立个体、可在此提问。

⑤在知识的“去脉”上找。

如果学习某个知识不了解它的作用,也一样可以提问。

(2)教给提问题的方法。

①追问法。

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究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是“为什么……?”

②反问法。

根据教材或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

③类比法。

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例如学习“8的乘法口诀”时,便可联系“6、7的乘法口诀”提出问题: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8的乘法口诀?前后各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等等。

④联系实际法。

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3)指明提问题的方向。

引导学生通过与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实践活动来学习数学,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的教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为此,让学生提问题还要学生指明提问方向,尽量把问题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可这样为学生指明提问方向,首先拿出一个长方体、边在桌上滚动边问:“这样容易滚动吗?”当学生回答不易滚动后,又问:“你有什么办法使它变得容易滚动?”这样就把学生的提问导向:能否把长方体的棱削掉?能否在长方体的外面套上一个圆形体(即圆柱)等等。

2.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那么、如何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呢?

(l)建立学习小组。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实验中面临着学生学习水平不一致的问题。如何让不同发展水平学生都能解决问题呢?我们引进了小组学习的方法,即学生以4人为一学习小组,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学生为组长,让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教师一方面巡视并聆听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另一方面注意收集学生在讨论中不会理解的知识、思维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精神等信息,以便确定讲解的切入点。

(2)激励自主探索。

既然“问题解决”是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就得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还学生自主权,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自行解决。

(3)注重学具操作。

“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皮亚杰语)”。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如学生所提的问题: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并不急于将结果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将自制的圆柱上下底面剪下来,让他们讨论:你能用什么方法检验圆柱上下底面的面积是否相等?这样,学生在积极的探索、讨论中,就从①上下两底面叠起来,是否重合;②上下两底面的半径(直径、周长),是否相等;③下上两底面的对称轴,是否相等,等多种检验的方法中得出:圆柱上下两底面面积相等。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动眼,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教过程与方法。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一些比较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和常用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不要把过程与方法讲得过分精细、强调得过分强烈。我们认为,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是:对问题有一个比较准确、清楚的认识;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计划(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要对计划作适时的调整和补充);回顾与总结。问题解决的常用方法有:画图;分类;转化;类比,联想;建立模式;估计和猜测;寻找不同解法;检验。这样,学生解决问题就有章可循,有道可走。

3.应用问题

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不仅要弄请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所想的问题,所学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使所学的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还要从如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践性的问题。

(1)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测定等。教学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所学知识到社会实践中应用的机会。如教学米、厘米的认识后,我们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量一量黑板、书桌、课本、文具盒的长与宽;回到家里量一量各种家具的长、宽;量一量爸爸、妈妈的身高,等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应用到问题情境中。

教学要创设情境,以帮助学生沟通教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如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以后,可以编制这样的题目:

(1)小英把积攒的零用钱120元从1998年10月l日开始在储蓄所存定期一年,那么到1999年10月1日,她可以得到多少元?

这样的问题,新鲜有趣,与生活贴近,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会自觉地到银行去了解利率、利息等知识,并与百分数知识相联系。通过学习思考、调查访问、实际计算,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还了解到一些金融知识。从而增长见识,培养了在实际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3)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说出来,写下来,通过交流、评比,提高他们到实践中去学数学的自觉性。三、四年级学生,我们要求他们用简单的数学术语表达思想,有层次地说明思考问题的过程,边操作、边解释、能质疑;五年组学生,我们则要求他们能使用学过的数学术语表达思想,讲明算理,质疑问难,对不同意见能展开讨论,还可以撰写数学札记,数学小论文等。

通过三年来的实验,我们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展;教师的业务钻研得以促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23: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