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1统计调查》教学反思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6-26 10:59
标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1统计调查》教学反思
课后随笔 《10.1统计调查》教学反思
书本问题一是了解全班同学对于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展统计调查,将数学与实际生活,学生身边的事儿联系到一起。
请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前,可以先分析下要调查的主题:
要了解我们班同学“对于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的准确情况,可以作如下提问:
(1)问题的设计
我们调查的目的是什么?了解同学对于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
如何提问?
(2)答案的设计
对于这一个问题,一共有几种可能的答案?
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可以合为一个活动。
我们可以用划计法整理数据,先跟学生解释下划计法具体如何操作,演示一下。
收集数据的活动形式稍作改变:首先请全班同学填写调查问卷,后将答案提供给组长,每小组轮流由组长汇报本组成员答案,一同学板演用划计法纪录数据,其余同学直接记录到作业纸上。
用表格整理数据时,表格最后一列是百分比,由于班级人数是48人,故在求百分比时结果不是整数,四舍五入后,百分比的合计不是100%。实际操作中多保留几位小数,提高精确度。
学生知道条形图和扇形图能更直观展示数据信息,并且小学时已学过如何画条形图,对于扇形图则是只会看图而不会画,故在请学生画之前,先提示一下扇形图的画法,尤其是如何求圆心角。
数据的收集大多数同学都明白,知道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也知道分析数据,知道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间的抽样,什么样的数据用全面调查,但是绝大多数同学不能根据题意画出所要求画的图形,也不能根据图形的信息来回答问题,掉进出题人的圈子里,所以课后需加以讲解,让同学们知道如何画准确的图形,如何根据图形描述问题。
整节课中,我们要注意向学生强调:
1、调查目的:调查的目的直接关系到调查的方式的选择,有时必须是普查,有时只能是抽查,所以在分析相关问题时,首先要搞清调查的目的。
2、考察对象:许多同学在学习中,经常搞错“考察的对象”,其实我们在分析相关问题时,可以从需要被收集的数据这个角度去分析,从而找出考察的对象。
例:为了了解七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调查了我校七年级全体学生的期末数学成绩,这个问题中,被收集的数据是学生的期末数学成绩,因此,考察的对象是学生的数学成绩。
不断接近生活中的数学,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联系起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3-6-26 11:00
值得以后继续借鉴的:
1、本节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统计的第一课时,故很多知识点虽然学生已学过,但由于时间过久许多已遗忘,本课时大部分内容属于回顾旧知,做好衔接。
2、书本问题一是了解全班同学对于新闻、体育、东华、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展统计调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结合思想教育,我将问题一改为了解全班同学是否知道父母生日的情况,在教学中渗透孝道思想。既让这一统计调查活动变得生动,又让学生不知不觉体会到一定要孝顺父母,。将数学与实际生活,学生身边的事儿联系到一起。
3、PPT幻灯片张数尽量少,背景选择简单素雅,字体字号统一。
4、平时注意多使用实物投影仪,可以将学生的解题过程展示出来,比黑板板演节省时间,而且修改方便。
5、将本堂课重点板书到黑板上。
需要改进的:
1、请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前,可以先分析下要调查的主题。
要了解我们班同学“是否知道父母生日”的准确情况,可以作如下提问:
(1)问题的设计
我们调查的目的是什么?了解同学是否知道父母生日。
如何提问?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你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
(2)答案的设计
对于这一个问题,一共有几种可能的答案?
知道父亲生日、知道母亲生日、父母生日都知道、父母生日都不知道。
2、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可以合为一个活动。
(1)我们可以用划计法整理数据,先跟学生解释下划计法具体如何操作,演示一下。
(2)收集数据的活动形式稍作改变:首先请全班同学填写调查问卷,后将答案提供给组长,每小组轮流由组长汇报本组成员答案,一同学板演用划计法纪录数据,其余同学直接记录到作业纸上。
3、用表格整理数据时,表格最后一列是百分比,由于班级人数是48人,故在求百分比时结果不是整数,四舍五入后,百分比的合计不是100%。实际操作中多保留几位小数,提高精确度。
4、学生知道条形图和扇形图能更直观展示数据信息,并且小学时已学过如何画条形图,对于扇形图则是只会看图而不会画,故在请学生画之前,先提示一下扇形图的画法,尤其是如何求圆心角。
5、时间上的把握,事先了解学生对于小学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合理的分配时间。在一开始节奏较松,过多纠缠比较两份调查问卷哪一份更好。
6、问题指向性不够明确,欠缺学法的指导。以后多在这方面思考。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